人类是一种不断试图说服自己存在的意义并非荒谬的生物,这观点由哲学家加缪提出。我们天生具备自我辩护和逻辑自洽的能力,这种能力甚至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来。艾略特·阿伦森分享了一个故事,他的朋友带着三岁的女儿去公园玩,并给了她一些贴纸。当另一个小女孩接近时,这位母亲问她的孩子是否愿意分享贴纸。经过短暂思考后,小女孩回答说:“妈妈,那个小女孩不喜欢贴纸。”通过这种方式,她既保留了自己的贴纸,又保持了“好女孩”的形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为自己的一些行为找借口。比如,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还是会安慰自己“只是玩一会儿,不会有问题”。或者当我们决心减肥时,面对美食会想“偶尔吃一次不会胖”。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自我辩护,它帮助我们避免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人们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的认知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例如,吸烟有害健康,但我们仍在抽烟,这就造成了认知失调。
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我们会采取各种策略来减少认知失调。一种方法是改变对不良行为的解释。比如,对于吸烟者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吸烟的习惯,从而减轻内心的冲突。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自证偏见,即倾向于相信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相反的观点。这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在互联网上尤为明显。人们更愿意接触那些强化自己既有信念的信息,从而加深对立情绪。
决策也会导致认知失调。一旦做出选择,比如购买了一辆车,我们往往会寻找更多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而忽略不利于该选择的信息。同样地,当我们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时,如考试作弊,我们会调整对这种不道德行为的看法,告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作弊并不是那么不可接受。
此外,当缺乏外部动机时,我们会创造内部动机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实验表明,如果参与者没有得到物质奖励去做一件无聊的事情,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结识新朋友或帮助科学研究。有时,认知失调甚至能改变我们的生理体验。例如,当一个人被迫忍受饥饿或电击却没有合适的外部理由时,他可能会说服自己这些痛苦并不严重,以此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