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L3级自动驾驶技术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工信部最新法规要求再次引发行业关注。根据2021年发布的《汽车和挂车光信号装置及系统》标准,自2025年7月1日起,所有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必须配备“自动驾驶标志灯”,即俗称的“小蓝灯”。
这一法规不仅为技术合规性划定了明确边界,更通过视觉信号强化了自动驾驶车辆与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交互。
小蓝灯的普及源于国家法规的硬性要求。L3级自动驾驶标志着驾驶权从驾驶员向系统的关键转移,系统需在特定条件下独立完成驾驶任务,而驾驶员需在必要时接管。为明确车辆状态,法规规定小蓝灯需在开启自动驾驶时点亮,通过前后蓝色灯光向周围行人、车辆传递“自动驾驶中”的信号,降低因状态误判引发的风险。
尽管当前市场主流车型仍以L2/L2+级辅助驾驶为主(无需强制安装),但车企如小鹏、理想、比亚迪等已提前布局,既为技术储备,也为抢占用户心智中的“合规安全感”。
小蓝灯并非仅为设计符号,其实用价值体现在三方面:通过蓝光提示周围车辆和行人注意自动驾驶状态,尤其在夜间或复杂路况下,可显著提升道路参与者的预判能力,减少事故风险。未来可通过灯光颜色或闪烁频率扩展功能,例如黄色预警提示系统故障,红色闪烁表示紧急接管需求,形成多层级交互语言。
主流车企已统一采用蓝光方案,避免不同品牌信号差异导致的认知混乱。例如,小鹏将灯带集成于外后视镜下方,理想则设计为前后车灯中央的大尺寸灯组,兼顾辨识度与警示效果。
小鹏汽车2025款G6、G9等新车型全系标配小蓝灯,并为老车主提供限时899元硬件升级服务,覆盖P7、G6等5款车型,预计6月底交付。这种“众筹式升级”策略既维护用户忠诚度,又推动销量增长。
理想汽车采用更激进的设计语言,将小蓝灯嵌入前后灯组核心位置,亮度提升30%,夜间警示效果显著。
比亚迪测试车已搭载类似设计,小米YU7概念车则首次在尾部双侧引入小蓝灯,或成其智能驾驶技术的视觉标识。
小蓝灯的普及不仅是法规合规的体现,更是智能驾驶生态成熟的关键一步。它通过直观的视觉交互,为技术安全性与道路协同性设定了新标准。随着2025年7月法规生效日的临近,车企需加速技术适配,而消费者则将见证“蓝光星河”成为智能交通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