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不涨价的“家电医生”,临沂维修匠宋金波与他的温情江湖
更新于:2025-03-24 11:47:2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其峰

拧开洗衣机滚筒里的螺丝,藏在排水口的五毛钱硬币露在众人眼前。抠出硬币,老宋紧忙把手淹进桶里涮了两下水,两步作一步地钻进工作台。店外老宋的妻子接手,正给送来洗衣机的老人讲解使用注意事项。

3月21日七点半,临沂南道小区南门的石板路上像往常一样准时响起卷帘门哗啦声。把家电维修的招牌摆出去后,这位被网友称为“家电华佗”的宋金波,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

临沂老城巷子里

出了位百万粉丝修理匠‌

踩着沾满机油的劳保鞋钻进店铺,绕过工作台上堆着三台待修的老式收音机、两把缺腿的电热水壶,宋金波从配件箱里翻出适配的弹簧,转身又跑了出去。

眼前这台缠满胶带的双缸洗衣机,是南道小区独居老人刘玉芬用了二十年的“老伙计”。他拧开锈迹斑斑的底盖,浑浊的污水裹着三枚硬币涌出。“瞧瞧,老太太你又拿它当存钱罐了。”宋金波把硬币擦净包好,“这三块钱就当维修费了,洗衣机我晚上给你搬回去。”

处理完手头活,得空的宋金波坐在工作台前看着旁边的儿子剪辑视频。在这个家电更新换代以月计算的时代,宋金波的儿子宋鸿财将父亲维修家电过程拍成短视频,一个月的时间在短视频平台吸粉超百万,大批年轻人在视频评论区蹲点催更。

他究竟有何能耐?视频为何能“硬控”年轻网友?

“我哪有这个能耐,都是我儿子拍的视频,我就负责修好电器。”1996年,18岁的宋金波学了家电维修手艺,出徒后开了一家电器维修铺子,一开就是二十年。“头几年生意也不稳定,多的时候三四单,少的时候一天也没啥活。”宋金波说,往后几年小家电走进千家万户,店铺也有了不少客源。凭着维修手艺,口碑也逐步打响,生意也越来越好。

随着近几年家电做工精进,售后服务完善,宋金波店铺的生意逐渐冷落。回家过年的宋鸿财看到父亲“无物可修”,于是把他工作过程拍摄下来上传网络。2月10日随着第一条短视频发布,越来越多的网友知道了临沂有这样一间能修家电的铺子。

十余年维修收费几块钱

十几平米小铺成“社区服务站”

在宋金波家里,没有插头的电饭锅、缺了顶盖的热水壶、立不住的电风扇随处可见。

“周围居民多数是老年人,舍不得买大品牌家电,配件很难适配,我就把家里一些电器的配件拆下来改装使用。”说话间,宋金波又把厨房里空气炸锅的旋钮拔了下来,“这个正好配上午送来的那个坏的。”

宋金波一家人都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拆零钱、充话费、修锅碗瓢盆、买火车票、看小孩......这家开了二十多年的维修店铺,俨然成了周边社区老人的“服务站”。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村里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行去宋金波那里问问?”

说起为啥他这么受社区老人欢迎,大家纷纷举大拇哥:“因为宋金波是个实在人。”

两块、三块、五块,来宋金波店里修电器的,很少有花十块钱以上的,一些顺手换的零件,他统统不要钱。多数情况下,一天忙活下来,从拆装到检查再到维修,总共不到十件电器,到手才几十块钱。看过他视频的粉丝也留言发问:“这种价格能赚到钱吗?”

“这里房租不贵,赚个生活费就行,咱这手艺金贵,街坊的人心更金贵。”宋金波说,周边居民都是打工族或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从开业至今就没想过让他们多掏钱,只要是零部件没损坏的电器,维修成本他都算在手艺里,维修的价格已十几年没涨过。“有些小毛病拆开看看就能搞定,这要还收钱我会臊得慌。”

电器的背后故事

‌他用螺丝刀与时光老人抗衡‌

下班闭店前,宋金波默默整理着属于他的“电器急救箱”,里面分门别类存放着早已停产的显像管、卡带机芯、机械旋钮。别人眼中的电子垃圾,是他打开老物件的“时光钥匙”。

这段时间关注他的人多了,送来店内的电器也越来越多。看着店里堆满的“老家伙”,宋金波说他很喜欢听顾客将这些电器背后的故事。

“这台1982年产红灯牌收音机是顾客结婚时借钱买的嫁妆;这支虎头牌手电筒,现在的小孩估计都没见过;这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现场输出管坏了几次了还要来修,顾客说只要电视机还能打开,就好像回到小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看《霍元甲》的时候。”每次修理它们的时候,宋金波都会格外用心,旋转的螺丝刀好像在与时光对话。

谈及最近自己在短视频平台的热度,宋金波看上去很平静。“我也不清楚为啥年轻人喜欢起看家电维修的,反正他们爱看我就拍,不爱看了我还继续守着我的小门面。”

或许正如网友所言,“超越家电维修”这团扎根市井的温暖火苗,照亮的不仅是家电内部交错的线路,更熨帖着每个人心中对“古道热肠”的向往。

让宋金波受追捧的不仅是修旧如旧的匠人巧技,还有视频中每帧画面里的人性温度——那些沾着锈迹的双手翻找零件时的专注,对待老人时自然的共情,以及每次收费几块钱时流露的真诚。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