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何女士(化名)
患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长期服用“羟基脲” ,
导致回盲肠末段溃疡反复发作,
历经多次误诊后,
最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感染病科
余雪平博士团队的帮助下,
确诊为 罕见的羟基脲相关并发症 。
目前全球仅报道过4例同类病例,
此病例为第5例 ,
对提升临床医生鉴别诊断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近日,这例罕见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在国际期刊《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上发表。
据介绍, 2011年8月,何女士被诊断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此后长期规律服用 “羟基脲”,一周两次 。
从2016年至2021年间,何女士 先后多次因腹痛前往医院就医 。肠镜检查提示回盲肠有大片不规则溃疡,医生最初怀疑是克罗恩病,然而对症处理后病情并无改善。
随后患者转至省级医院,再次完善肠镜检查后,医生考虑为肠结核,并予以抗结核等治疗, 但何女士的腹痛依然反复出 现。
2021年12月,何女士又一次因腹痛就医。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其回盲瓣旁不规则溃疡面积较之前更大。在住院治疗期间,何女士 出现反复发热症状 ,随后转至泉州市第一医院感染病科。
医生注意到,何女士发热时间呈波状发展: 无热期持续3至4 天后,体温升高,两三天后又下降,且如此反复多次 。 这一发热时间线刚好与她 一周两次口服“羟基脲”的时间相吻合 。 同时,何女士还出现了 口腔溃疡及皮肤干燥症状 。
经过反复查阅大量资料,并分析何女士此前的病情, 余雪平博士 团队与医院 血液科、消化内科等多学科 进行讨论后,考虑其发热、盲肠溃疡及皮肤表现等症状 是由服用“羟基脲 ” 所致 。随即建议何女士暂停服用羟基脲,并对其他症状进行相应处理。
不久之后,何女士 发热、腹痛、口腔溃疡及皮肤干燥 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半年之后复查肠镜, 提示何女士回盲部溃疡明显缩小,且没有腹痛等不适症状 。
专家提醒:警惕药物性肠溃疡误诊风险余雪平博士指出, “羟基脲 ” 相关黏膜损伤常见于口腔 ,而肠道病变极为罕见。由于回盲部也是肠结核、克罗恩病的高发部位, 所以在临床上极易误诊 。他建议长期服用“羟基脲 ” 的患者,若出现 腹痛、腹泻、口腔溃疡等症状 ,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该病例的发现为全球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疗参考 ,提醒在鉴别回盲肠溃疡病因时, 需综合评估患者用药史,避免漏诊药物性并发症 。目前,研究团队正进一步探索羟基脲致肠道损伤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精准诊疗提供依据。
更多用药问题
可以上 “ 福建卫生报健康+ ”小程序
1V1免费咨询三甲医院药师
↓↓↓↓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鸿鹏
通讯员:吕培聪
编辑:李子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