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不存在》巧妙地融合了传记、回忆录和科学冒险等元素,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失去、爱与生命隐藏秩序的探索之旅。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大卫·斯塔尔·乔丹,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也是一位杰出的分类学家。乔丹执着于给自然世界带来秩序,在鱼类分类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发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然而,他的研究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他收藏的标本先后遭遇了闪电、大火等灾难,每一次都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但最为毁灭性的打击发生在 1906 年的旧金山地震,那场地震让近千个装着鱼标本的易碎玻璃罐坠落在地,他毕生的收藏瞬间毁于一旦。
面对这样的绝境,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放弃,屈服于绝望。但乔丹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决心。他检查了脚下的残骸,找到了他辨认出的第一条鱼,并开始用一根缝衣针将标签缝在鱼身上,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这种在混乱中重建秩序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乔丹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更成为了一种象征,让人们看到了在困境中坚持信念的力量。
作者露露·米勒在听到乔丹的这则逸事时,最初把它当作一个傲慢或拒绝接受现实的警示故事。但当她自己的生活慢慢瓦解时,她开始对大卫感到好奇,并深入挖掘他的生活。随着对乔丹的了解不断加深,米勒对历史、道德和她脚下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乔丹的故事,米勒还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反思融入其中。她与读者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痛苦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她的父亲曾告诉她“生命没有意义,也无所谓意义”,这让年幼的她感到迷茫和困惑。在成长过程中,她也经历了诸多挫折,如家庭氛围的紧张、在学校遭遇的排挤等。通过对乔丹故事的探索,她逐渐找到了与自己人生的共鸣,并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此外,《鱼不存在》还探讨了科学分类的本质以及科学在社会中的角色。书中提到,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鱼”这一分类实际上并不存在,很多我们认为是“鱼”的生物,从“纲”的层面观察需要与另一些生物归为一类。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传统上对生物分类的理解,提醒我们即使是看似确凿的科学知识,也可能是建立在不完整或有偏差的基础上。同时,乔丹所宣扬的优生学理论,也引发了人们对科学被滥用的思考。
《鱼不存在》是一本充满深度和内涵的书籍。它以乔丹的故事为线索,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科学的本质以及人类在混乱世界中的位置。它告诉我们,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乱,但我们可以像乔丹一样,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寻找属于自己的秩序。这本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更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和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