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过于关注技术、依赖检查,忽略了对病人生活习惯的了解和心理状况调整,对于消化疾病的诊疗来说,尤其如此。”7月13日,在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五次行为医学学术年会暨广州幽门螺杆菌耐药监测及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学术大会上,消化道疾病专家贾林指出,身心同治对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治的重要性。
据悉,在本次大会上,广州市卫健委为广州地区幽门螺杆菌抗菌药物耐药监测及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成员单位授牌,同时广东幽门螺杆菌抗菌药物耐药监测多中心协作组成立,将绘制出全省Hp耐药地图。
心理情绪引发的胃肠焦虑很常见
一天排便五六次,尤其是三餐后,就着急上厕所。这种情况困扰陈先生五六年了。看了很多专家,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他很苦恼,既不敢向同事述说,又不愿意跟老伴诉苦。
机缘巧合,陈先生找到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教授贾林。认真听完陈先生的主诉,贾林心里有数,不料此时陈先生的老伴一顿输出:“花了那么多钱,看了无数名医、吃了好多药,真的不知道他要怎么样。”陈先生的老伴也是他这个病弄得没了好脾气。
“不急,不急,他可能比断手断脚更痛苦。”贾林表示,能理解患者的烦恼。
“从吃第一口饭,食物进入胃、小肠、大肠,肛门,不可能一顿饭的工夫,肛门就受到刺激需要排便。这应该就是胃肠焦虑,简单讲就是焦虑状态在胃肠道的表现。”贾林向记者介绍:“这类病人其实很常见,我的门诊中大约80%以上患者的疾病与心理、情绪、生活习惯相关。像这位陈先生,单用胃肠道的药物解决不了,如果加用阿米替林、黛力新,再加上得舒特,他的胃肠道焦虑很快就缓解了。”
一些难治的消化疾病往往伴随比较严重的心理情绪困扰。贾林说,“其实,这类病人最需要心理疏导和宽慰。”结果,治了两周,复诊时,陈先生坦言,没有想到困扰了自己多年的毛病,就这样一天天好转,自己还长胖了一点。
看病更看人,行为医学与消化病学融合
“目前就医者有个共同的体验,就是医生三言两语问完,首先开的是一大把检查单,让病人先到机器前过一遍。”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秘书长高昶教授在会上指出,有经验的医生问病史可以提供50%以上的医疗信息,查体征可以获得30%的医疗信息,临床辅助检查仅能提供20%的医疗信息。当然,他也认为,对于不同水平的医生上述情况可能有所差异。
“初诊的病人我至少要看30分钟,听病人的主诉,了解他们痛苦,给予心理纾解,再适当调整药物,特别是针对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给抗抑郁焦虑的治疗,这样不出两周,基本症状都能得到改善。”贾林表示,身心同治对于消化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广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行为消化病学组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贾林说,我们欣喜看到行为消化病学理念已经在临床医院落地生根,难治性消化系疾病的诊疗水平获显著提升。
实际上,专家们也正在思考:中国行为消化病学研究未来路在何方?贾林认为,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和劳逸失度的致病学说,以及“三因制宜”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养生法则均与行为-心身医学观点和现代医学模式高度一致。因此,贾林表示,“如果说行为消化病学研究第一个十年得助于行为医学与消化病学完美融合,那么行为消化病学与中医学先进理念的交流互鉴则成为第二个十年的研究重点。”
所有Hp感染者接受根除治疗并不现实
Hp感染的处理是目前消化内科重要的内容。国际指南认为,除非有抗衡因素(高龄、儿童或者胃外疾病等),所有Hp感染者应该接受根除治疗,以减少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降低胃癌的风险。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好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教授曾志荣表示,我国人群Hp感染率很高,达到40%-60%,感染的人口基数大,同时Hp对一些常用的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这导致Hp的根除率下降,而且根除Hp后再次感染率较高以及在Hp根除治疗中不正规应用抗生素问题也很突出等,这使得Hp根除的比例不高。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关心在体检中Hp阳性是否需要接受根除治疗。“从长远看利大于弊,但是患者常常难以完全接受,比如年龄大于70岁,没有消化道症状,也没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来说,他们不太愿意接受根除治疗。”曾志荣认为,如果家庭里有Hp感染者,共餐并不明显增加其他人群Hp感染的机会,但分餐制会更卫生,同时注意手卫生。
据悉,为了提高全省Hp根除的规范治疗,会上宣布广东幽门螺杆菌抗菌药物耐药监测多中心协作组成立,贾林表示,接下来将绘制出全省Hp耐药地图,给基层医生在根除Hp治疗中更多的指导建议。
文|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魏星
图|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