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再次成为行业焦点。65岁的她宣布推出定价仅**999元**的电动两轮车“明珠出行”,直接击穿行业均价3000元的底线,引发市场震动。这一价格不仅让消费者直呼“真香”,也让传统电动车厂商如雅迪、爱玛等如临大敌。
### “价格屠夫”背后的成本密码
格力如何实现如此低价?关键在于**颠覆传统供应链模式**。传统电动车厂商依赖经销商体系,中间环节成本占比高达60%以上,而格力通过直营模式砍掉中间商差价,同时自研电机、优化包装设计,将成本压缩至极致。此外,格力舍弃“智能APP”“七彩跑马灯”等非核心功能,专注基础性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电池作为电动车核心部件,格力也祭出“杀手锏”——自研电池技术。业内人士分析,传统铅酸电池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40%,而格力通过技术革新和规模化采购,进一步压低电池成本,成为低价策略的支撑。
### 行业洗牌在即,传统厂商如何接招?
雅迪、爱玛等品牌已陷入被动。雅迪2024年财报显示,其单车利润约900元,而格力的低价策略直接挤压了传统厂商的利润空间。天津武清作为全国电动两轮车生产基地,已有厂商透露订单下滑、裁员调岗的困境。
不过,质疑声同样存在。有行业人士指出,电动车市场已趋近饱和,且格力缺乏渠道积累,能否长期维持低价优势仍是未知数。此外,格力此前跨界造车(如格力钛新能源货车)曾因续航短、销量惨淡而折戟,此次能否打破“跨界魔咒”仍需观察。
一场“性价比革命”的序幕
董明珠的999元电动车,不仅是一场价格战,更是一次对行业暴利的“宣战”。若格力能持续兑现“高质低价”承诺,或将重塑电动两轮车市场格局,推动行业向普惠化转型。正如董明珠所言:“没有沉不了的船,关键看你是否真心为用户着想。”这场变革的终局,或许正由每一位消费者的选择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