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井冈山报
从“灭绝”到“重生”
珍稀濒危杜鹃回归井冈山续写生态奇迹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严爱群、通讯员肖青胜)3月19日至21日,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镇园植宝”——小溪洞杜鹃幼苗重返家乡井冈山。这个曾两度被宣告灭绝的生命物种,如今通过迁地保护计划成功“复活”,并将在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启野外回归新征程。
此次回归野外的小溪洞杜鹃和井冈山杜鹃均为东亚植物区系濒危物种。其中,小溪洞杜鹃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属典型的狭域分布型种,需要特定的生长环境,种群数量极少,是井冈山地区罗霄山脉特有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对研究物种进化与区系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小溪洞杜鹃每年六七月份开花,花色纯白、素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最早的模式标本系1986年采摘于井冈山市小溪洞的路边,由此而命名。自首次发现后,这个物种从此隐匿深山,难觅芳踪,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灭绝物种。
为寻找该物种,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科考团队多次深入井冈山开展野外考察。2019年12月,科考团队在井冈山重新发现小溪洞杜鹃的野外个体。科研人员通过引入种子和实生苗,在庐山植物园开启育苗、仿自然生境栽培等迁地保护工作,成功繁育5000余株幼苗,使小溪洞杜鹃濒危等级从“灭绝”逆转为“极危”。
此次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活动是由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遂川县五指峰林场联合开展,作为我省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种群恢复的重要举措,对维护井冈山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江西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科考团队表示,井冈山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系统丰富完整,将为小溪洞杜鹃、井冈山杜鹃等众多珍稀物种提供安稳的生存港湾,相信这些幼苗在多方的精心呵护下,一定可以茁壮成长、繁衍不息,在红土地上续写生态传奇。
活动期间,三方还达成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回归科技合作,共同建立珍稀濒危杜鹃花的野外回归示范样地,展开长期监测和研究,推动濒危物种的保护、生态修复及繁育发展,形成可推广的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技术体系,助力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