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的新电影,又扑了。连扑4次的她,似乎陷入了“烂片”漩涡。究其根本,是她走了周迅的老路。
01
近日,周冬雨和刘昊然主演的新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延期三年后终于面世。
由于这对男女主人公在《燃冬》里,透支了太多路人缘。观众对这部新上映的电影,几乎不抱任何希望。
当然了,还是有人抱着好奇的心态,走进了电影院,结局毫无意外,又是烂片一部。
网友辣评:双雪涛的一流小说,拍成了不入流的电影。影片将血色浪漫的悬疑作品,拍成了支离破碎的青春伤痛文学。
这个形容,是不是很眼熟?没错,“青春伤痛”是周冬雨的舒适区。自从《七月与安生》之后,周冬雨陷入了一个怪圈。
她的资源一直不错,合作班底也次次不俗,可是她的作品在“烂”的路上,一去不复回。
客观来说,周冬雨的演技不差。虽然她的戏路,大多时候局限在叛逆少女这类角色上。但将她的角色单拎出来,角色身上的倔强感、破碎感、清纯感,她都诠释得很好。
当初在《少年的你》里,她以28岁的年纪,和易烊千玺演互相救赎的高中生。
两人没有因为年龄差,而表现出违和感,她的演技有被观众认可。
到了电影《朝云暮雨》中,她和影帝范伟搭档,演一对扭曲病态,各自心怀鬼胎的老夫少妻。抛开剧情和角色设定的魔幻硬伤,周冬雨在片中的爆发力可圈可点。
但能演是一回事,演完让观众觉得似曾相识又是另一回事。
02
一方面,是周冬雨选择剧本的眼光太过一致。演来演去,都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另一方面,则是她作为演员的“本事”,大过于戏本身。
当周冬雨演得舒服了,影片大概率要遭殃。当她演得不舒服了,反而或许能得到一些超预期的效果。
拿《少年的你》和《朝云暮雨》举例子。
首先,《少年的你》这部戏的重点,不全在周冬雨身上。易烊千玺分担了一部分视线。这种势均力敌的平衡感,是导演维系的结果。直白点说,在影片的制作上,导演的意志强过演员。
比如,为了剧情需要,周冬雨的角色得剃寸头。
可她本人,并不愿意。她为了抗争,提出让剧组工作人员陪着剃头发的无理要求,试图用难题打消导演的想法。但导演的态度很强硬,真的让工作人员陪同剃发。
这只是发生在剧组的一件事,但能从中看出,导演强势过周冬雨。
或许,正是导演的强势压制,电影按导演的想法完成,最终获得成功和口碑。
而她的《鹦鹉杀》《燃冬》《朝云暮雨》,不是小导演,就是新手导演,在气场上很难压制住她。
在《朝云暮雨》中,周冬雨和范伟演对手戏。范伟的演技自不必说,但整个片子的侧重其实在周冬雨身上。
她的表现太过于突出和刻意,她为了演好截瘫的病人,不惜牺牲自我形象。
可这种“牺牲”是符合她的个人意愿的,所以她演得很过瘾。
然而,最终影片的呈现,让人有一种导演、剧情、影帝为她服务的观感。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就是作为电影新手导演的张国立,气场弱于演员而导致的结果。事实上,在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和编剧才是核心。
03
和周冬雨有过同样问题的人,是周迅。
周迅从出道以来,一直以灵气演员著称。她的电视剧作品有《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红高粱》等,电影作品《画皮》《李米的猜想》等。部部经典,各个角色都被她演得入木三分。
然而,灵气十足的周迅,在电视剧《如懿传》中,却演技失灵了。
归根结底,是她对作品的把控,超过了作为一名演员的合理范畴。
当整个团队都围着她转,甚至连导演、编剧都唯她马首是瞻,那作品出问题就成了必然。
周迅插手剧本、服化道等,让最终的作品变得“面目全非”。因此,观众群起而攻之,差点让她“晚节不保”。而造成这样全面声讨的后果,就是演员大过戏、大过导演所带来的弊端。
毕竟,演员能关注到的整体,只是角色本身的整体。而导演和编剧关注到的,才是整个作品的全局。
当导演放权给演员,就意味着作品不再完整,那离“翻车”也就不远了。
一个好的导演,会把作品完整性抓在手里,并打破演员的习惯和舒适区比如王家卫,网友经常调侃他以“折磨”演员为己任。
无论多大的咖位,只要到了他手里,让怎么拍就怎么拍,让拍几遍就几遍。其中的受害者,有梁朝伟、刘德华、张曼玉、宋慧乔、木村拓哉等。
甚至有的时候,演员都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个什么角色。可就是在这种碰撞中,他挖掘出了演员的不同面,创作出一部部的经典。
再比如乌尔善。
《封神》剧组的工作节奏,区别于传统剧组,按上下班、有双休日的模式进行。乌尔善培养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剧组,也是在发挥导演于全局性上的绝对作用。
无论是周冬雨还是周迅,有演技只是作为演员的职业素养。一旦把自己架得过高,就会失去判断力和边界感,继而失去观众的心。
来源:鱼择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