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全球迎来首个“世界冰川日”。冰川作为地球淡水资源的宝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但正面临消融危机。2025年起,每年的这一天旨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图@jonathan.w
全球冰川总面积约148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10%,储备着70%的淡水资源。然而,自2000年至2023年,全球冰川物质减少了约5%,且消融速度持续加速。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尤为关键,一旦全部融化,将导致海平面大幅上升。
图@cristina.g
冰川加速消融主要归因于气候变暖,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此外,黑碳沉降和藻类生长等也加速了冰川暗化,降低了反照率。冰川消融不仅引发水资源危机和海平面上升,还威胁生态系统,加剧自然灾害。
图@unsplash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正采取行动。联合国宣布2025至2034年为“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旨在全面监测、分析和保护冰冻圈。核心措施包括减排温控、黑碳减排、生态工程及人工增雪等。科技助力同样关键,如人工屏障和冰川“防晒”技术,虽面临成本和环境风险,但为冰川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图@unsplash
精准监测是保护冰川的基础,无人机与卫星遥感技术成为重要工具。面对冰川消融的紧迫形势,全球合作、科技创新与公众意识的提升是守护地球“白色宝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