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技术与人·
休闲孕育着创造
|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有《技术有病我没药》。 |
□ 刘永谋
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劳动时间逐步减少,八小时工作制和周末双休已经普遍实行。人类寿命、闲暇不断增加是个大趋势。随着闲暇的增加,如何度过闲暇,对于智能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要。人们可以在闲暇时间从事高尚的文化、艺术和宗教活动,或者从事健康的体育活动,或者创造性的科研、学术活动,以此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教育。
随着新科技尤其是AI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从事文艺活动的门槛不断降低,人人都可能在休闲中达到艺术家的专业水平。比如,单反和手机摄像头的革新,使普通人也可以拍出媲美专业水平的摄影作品。利用AI工具,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无需进行专业训练,就可以自己进行作曲、编曲、配器和混音等工作;至于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写小说,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开始尝试了。
如果闲暇利用得好,劳动者可以发展出多种专业级的技能。比如,由于业余爱好发展到了专业程度,而创造出更换劳动职业的机会。马克思曾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更换工作部门,“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劳动岗位的转换,需要相应的工作技能支持,未来学习新技能常常会在休闲中以爱好的方式实现,而不再是半强迫的苦差事。
显然,当人人实现经济自由,休闲活动会极大地有利于思想解放,培养社会成员的创造性。于是,智能社会可能因为人类有了休闲而变得非常活跃,新科技和新工业发展的阻碍会不断被克服,各种社会制度创新也会不断涌现,从而加速智能社会的进步速度。就科研活动而言,闲暇科研活动将明显促进“为求知而求知”的无功利钻研精神,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弘扬。大家知道,当科研人员的主要目标是职称、金钱和虚名时,科研活动因可能被异化而受阻。
除了科研活动,由于政府保证人人经济自由,“金钱至上”“货币拜物教”的腐朽价值观在智能社会中逐渐消失,人们的追求会变得更加纯粹。
当然,上述休闲发展趋势只是乐观的预测。在悲观的预测中,闲暇使得科技智人变得完全无所事事而精神空虚,滋生各种事端和消极情绪,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最终导致集体退化。在电影《机器人瓦力》中,未来人类拥有着高明的科技,却人人躺在椅子上不动弹,吃饭由机器人喂到嘴边,甚至和同伴说话都懒得转头。实际上,很多人如今变得越来越宅,久坐不愿动弹,导致心血管疾病增加的情况已经很普遍。长此以往,人族的繁衍都受到威胁,更不用考虑向更高社会阶段跨越的问题了。因此,要实现乐观预测,意味着一场彻底的教育和文化变革,肃清旧文化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