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果的秘密:新鲜摘下的果实,咬错地方竟有灼伤风险!
更新于:2025-03-25 08:19:57

腰果,这种广受欢迎的坚果,你是否好奇它在树上的原始形态呢?

我们日常享用的腰果实际上是植物种子的一部分,而围绕种子的还有被称为“腰果苹果”的果实。它的外形略似莲雾,腰果就生长在这些果实的末端。腰果苹果同样适宜食用,它的味道独特且难以形容——既有水果的甜美,又带有浓郁的坚果风味,还伴随着轻微的涩感。这种果实可直接食用,也可用于制作酱汁和蜜饯。

为什么我们很少有机会品尝到这种果实呢?

由于腰果苹果的外皮易碎,保存期限短暂,不适合长途运输,因此通常只在产地如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地销售。其实,无法品尝到腰果苹果并不令人遗憾,因为腰果本身来源于有毒植物,其果实含有腐蚀性强的腰果酸和腰果酚。这些物质若接触皮肤,轻则引起瘙痒,重则可能导致灼伤、水泡或皮疹。那么,当地人是如何安全食用的呢?关键在于正确处理。

腰果苹果的可食用部分大多无毒,毒性物质主要集中在坚果外围的两层种皮上。

具体来说,腰果苹果的危险部位是其末端膨大的部分,那里包裹着未经处理的腰果坚果。若不慎直接咬食,可能会遭受化学灼伤,这样的事故在过去曾屡见不鲜。相较之下,我们日常消费的腰果已经过多重工序处理:首先去除具有强烈毒性的外种皮,随后经过多次烘焙以确保有毒成分被完全分解,最终确保食用的安全性,同时也提升了口感。

腰果源自有毒植物,其加工业曾因此被称为“有毒产业”,原因何在?

腰果加工的重要步骤之一是去壳,尽管可以使用机械去壳,但这往往导致较高的损耗率,因为腰果壳十分坚硬,机械化处理容易损坏腰果。因此,在印度、越南等主要产区,大多采用人工剥壳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腰果壳具有毒性,而剥壳工人多数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作业。

一位从事剥壳工作六年的印度女性在采访中透露,她每天需处理超过10公斤的带壳腰果,而报酬仅有200卢比,折合人民币不足20元。

与微薄收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受损严重的手掌和手指。由于缺乏防护,工人们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手掌和手指常变黑,伴随烧灼感;清洗后,手部更是会出现大量脓包。此外,胳膊、脖子、脸部偶尔也会因接触有毒物质而留下疤痕。

为何工人们不采取基本的防护措施呢?

一方面是因为厂方不提供免费防护用品,即使是一副简单的防护手套也需要工人们自费购买。另一方面,薪酬按处理的腰果量来计算,佩戴手套会大幅降低工作效率,进而减少收入。这种情况令人愤慨,考虑到腰果的零售价格不菲,位于所有坚果中的高端,但其收购价却异常低廉,导致剥壳工人的生活条件极其困苦。自从腰果产业的内部情况被曝光后,相关零售商也遭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