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礼制改革的醉翁之意
更新于:2025-03-25 12:00:36

本文转自:京九晚报

嘉靖帝礼制改革的醉翁之意

——读《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

  1524年7月15日,包括六部九卿、翰林、给事中、御史等共200余人聚集左顺门外,伏阙抗议。面对肱股大臣的集体叫板,朱厚熜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派锦衣卫“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逮入诏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姑令待罪”。随后几天,“五品以下受杖,受杖者一百八十多人,其中十七人被创死亡,另八人编伍充军。四品以上夺俸”。尽管此时朱厚熜不过18岁,由外藩入主继统仅3年时间,但应对手段雷霆万钧、坚决果断,根本不留丝毫商量余地。

  左顺门事件将数年的“大礼议”之争推向了高潮。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文武百官迎请远在湖北安陆的兴藩世子朱厚熜入继大宗。虽然在时任首辅杨廷和等人积极运作下,巧妙化解了不稳定因素,为朱厚熜顺利继统扫清了障碍,但前任皇帝朱厚照为朱厚熜堂兄,如果朱厚照膝下有子,抑或朱厚熜的父亲此时健在,那么,按照儒家礼制和太祖祖训,皇位断然落不到朱厚熜的头上。朱厚熜得以继统,用天上掉馅饼形容并不过分。

  在本书作者看来,“嘉靖‘大礼议’可说是‘献皇帝(朱厚熜父亲)正名化’运动,历经二十四年的漫长时间,通过大规模编撰的文化事业(如编撰《明伦大典》《大明会典》《承天大志》等国家政书),以及改定国家礼制、重塑权力结构等方式,始让嘉请皇帝达成献皇帝称宗附庙的目的”。但“‘大礼议’并不符合儒家名分礼制的标准”,这也成为皇权与朝臣争议焦点,朱厚熜发动的“大礼议”事件,本质上是对崇信儒家礼制官僚体系的激烈回应。作者指出,“虽然最后嘉靖帝如愿将生父称宗祔庙,也达成了皇权重塑、小宗变大宗的目的,但嘉靖帝却动摇了以‘礼’为主的政治文化体系,皇权私化,名分礼制混乱,导致了明中叶政治动荡、君臣冲突、社会失序的危机,乃至晚明政治秩序逐步崩溃瓦解”。

  朱厚熜15岁前一直偏居湖北安陆,突然被遗诏唤至京城,一夜之间登上权力顶峰,这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巨大政治考验。从另一方面看,15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在朱厚熜此前的人生履历中,尚缺乏掌控大明江山这样的政治历练。

  朱厚熜掌控明朝政治局面,权力获取的正统性问题自然是迈不过去的一道坎。虽然有一份杨廷和等人撰写的遗诏,但其瑕疵仍旧不容忽视。确定朱厚熜为皇位继任者,杨廷和等人实际上沿用的是儒家“兄终弟及”礼制。如此一来,朱厚熜先得过继为朱厚照父亲做继子,才能“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显然这一被杨廷和等人“炮制”的“正统论”并不为朱厚熜认可,所以他才会倾尽全力为父亲正名,实则试图证明自己继统既合礼制也顺应祖训。

  在“大礼议”之争中,朱厚熜似乎成了唯一的胜者,但在作者看来,这种胜利颠覆了太祖精心建立的政治秩序,即废除宰相制度,并将宰相事务交由六部处理。另一方面,首辅与六部之间相互倾轧,权力斗争日剧。工于猜测嘉靖心思的大臣越来越多,如严嵩以擅长青词博得嘉靖的注意。

  从事后角度来看,作为经验老到的顾命大臣,杨廷和在撰写遗诏时似有漏洞,这一漏洞为后来的“大礼议”之争埋下了导火索。但在当时的语境下,时间紧促、形势危急,根本不容细想。当然,有些细节或可从逻辑角度适度猜想,也许杨廷和等人早就意识到这一漏洞,只是担忧过早引发礼制争议可能进一步引发朝廷动荡而刻意忽略。

  不排除早期的朱厚熜有意气用事的可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的政治手腕日趋成熟老辣。作者在谈到朱厚熜执着“认爹”一事时不无调侃地说,“我倒不觉得他有多爱父亲,而在于说这就是一场赤裸的权力斗争,如果你今天承认了杨廷和的说法,也就无法动摇杨廷和的权臣地位。那如果说反对了他的说法,就等于帮自己的人马找出了一个权力的灰色地带,可以安插自己的人进去,你甚至可以借由‘大礼议’把政敌们全部扫除”。从这层意义上讲,“大礼议”事件折射出嘉靖帝的醉翁之意。

用经络梳按摩有禁忌
用经络梳按摩有禁忌
2025-03-24 1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