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心理有韧劲
更新于:2025-03-25 13:50:11

本文转自: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娟

本报特约记者 司浩宇

近年来,全球百岁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和仿照的榜样。很多科学家试图从他们身上解开长寿密码,但多数研究集中在生理因素上,鲜少关注社会、心理等方面。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老龄化研究杂志》的新研究显示,内心强大的老人更长寿。

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对17名平均年龄101.5岁的老人进行了深入访谈,重点分析情绪管理、人际互动和生活态度层面。最终发现,这些百岁老人身上有3个共同点,不仅是百岁老人的长寿智慧,更是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和指导。

心理韧性强,遇事不焦虑。这些百岁老人面对生活变故时,不会沉溺于负面情绪,而是会快速调整,找到解决办法。他们更擅长接纳现实,而不是纠结过去,因此更少出现焦虑和抑郁。这种心理韧性在他们的分享中展现得淋漓尽致。104岁的南希说:“我认为我从未面临过挑战,因为我不把任何事情当成障碍。”甚至在谈论死亡时,他们也表现得更豁达。100岁的丽塔说:“我的很多同龄人都去世了,但这就是生活的本质。”102岁的菲利普说:“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不会改变任何事情,当时候到了,我会快乐地死去。”李娟表示,心理韧性强的老人,更能抵御慢病,也更快乐。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不仅能帮老人缓解压力,还能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病的发生风险。情绪稳定的人,身体炎症水平更低,免疫力更强,寿命更长。李娟表示,心理韧性是可以训练的,老人可以通过每天的小练习,让自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1.遇事时深呼吸3次,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来帮助放松,从而减少焦虑感;2.写“情绪日记”,记录一天中让自己开心和困扰的事情,学会调整思维方式;3.练习正念冥想,每天至少花5分钟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实时感受,让大脑得到放松。

社交互动多,孤独感更弱。这些百岁老人都有稳定的社交圈,包括家人、朋友、邻居等。最重要的是,他们从小到大都与兄弟姐妹保持紧密联系,这既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进行其他社交活动的基础。105岁的佩吉说:“我从来没有感到孤独,我身边总有需要我关心的人。”100岁的卡罗琳称:“我生命中有这么多人,即使想感受孤独都没这个机会。”有研究表明,社交互动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网络,降低认知功能衰退和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李娟表示,社交就像大脑的健身房,用得越多,衰老得越慢,老人可以每天给家人或朋友打一个电话,哪怕只是简单的问候,也能增强情感连接;每周参加一次兴趣小组(如书法、合唱、舞蹈),在愉快的状态下增加社交;定期参加社区活动或志愿服务,不仅能认识更多的人,还有助增强自我价值感,让生活更有意义。

晚年设目标,每天有事做。访谈发现,这些百岁老人不会让自己闲下来,也不认为自己已经退休了,即使离开原本的岗位,也会给自己找点事做,比如学习新知识、尝试新娱乐、照顾家人等。105岁的罗杰说:“不需要工作后,我开始钓鱼,一直钓到103岁,此后就是玩桥牌。”即使年过百岁,他们仍然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对此高度重视。有研究发现,有明确目标的人认知能力下降速度比无目标者慢30%,而且他们更愿意学习新事物,更有生活动力,幸福感更高,寿命也更长。李娟强调,老人可以从设定短期目标开始,例如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增强体力和自信心;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唱一首新歌、做一道新菜等,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同时不应忽视长期目标,比如参与家庭生活,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发挥自身特长,教授书法、手工艺等,从中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