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聚焦商超场景,拆解TMS的8个核心环节,从运输计划到回单管理,带你穿透业务表象,掌握物流系统设计的底层逻辑。
首先,为什么说TMS是商超物流的“指挥中枢”呢?
在商超零售行业,物流效率直接影响货架补货速度、客户满意度甚至企业利润。一场大促活动中,若某仓因车辆调度失误导致300家门店断货,损失可能高达数百万。
而这一切的核心控制者,正是运输管理系统(TMS)。
核心作用:
1)车辆资源预判:按照当天预计货量计算所需的车辆资源,即大概需要多少辆车,以便在大促等场景下提前准备车辆资源,防止车辆短缺。
2)模式选择与线路规划:
难点与破局:
产品设计建议:
核心工作:
1)包裹状态可视化:展示各仓已生产的包裹详情(编码、生产时间、商品清单)。
2)智能决策支持:更好的展示是结合门店的经纬度把门店,门店的包裹情况,包裹中紧急订单信息展示在地图中,方便调度员对发货开单做决策
难点与破局:
产品设计考虑的问题:
核心流程:
三大业务难点:
1)要素复杂度高:
比如说仓库现场已经将大量门店的包裹生产完毕,有N个门店,每个门店有M个包裹;每个门店配送的时段,卸货的时长,交接的方式,需要的车型均不相同,更别提有的门店所在辖区还需要出入证。
所以在产品设计时,用户在生成派车单时系统自动建立门店画像库,自动关联证件要求、卸货时间窗等数据,将大大降低调度员的思考复杂度。
2)时间窗口压迫:
在波次性发车的场景下,仓库的包裹,现场的司机和车辆均处于准备就绪的状态,下一波次的货物将在4小时后生产完毕,下一波次需要的车辆资源需要这一波次的车辆返程后参与进来,这就需要快速的开单,快速的运输和准时的返程,才能衔接上。
3)满载率考核:
一个波次的配送要求运费最低,所以车辆满载率就是明确的考核指标,达不到满载率将无法发车,比如说:9.6米货车装载率低于85%禁止发车,否则单箱成本上升40%。
两大核心任务:配载装车有的企业是企业内员工操作,有的是安排司机直接操作,那么司机操作时是否符合操作规范就是很大的风险点
1. 装载执行:
2. 检核闭环:
核心监控维度:主要是对车辆从物流园出发后到门店卸货前的过程管控,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第一:主要考虑合规性和临时突发事件处理:
第二:需要考虑货物的运输安全:
第三:司机运输路径的后续防损人员反查,这里包括门店送货实际时间和要求时间是否匹配等各种定责问题。同时将司机实际运输线路与系统建议线路对比,优化系统建议线路。
关键流程::司机配送到门店,由于门店收货环境(比如所在街道,收货台)限制,也有多个仓库的货车同时到达,导致无法安排车辆正常卸载,所以司机需要听从门店收货人员安排,而整个到货-等待-收货–按清单核验–司机车辆离场,整个过程需要详细记录方便后续流程优化,这里涉及到车辆控制权的交接,门店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对同时到达的车辆安排有序交接。
预约排队:所以提前预警同时到达同一门店的车辆就成为关键,司机有权利更改配送顺序,避免多车拥堵。
协同交接:
难点与破局:
产品设计建议:
核心场景:这里的签收包括很多实体的交接,包括配送的商品,商品关联的资产(比如耗材托盘,周转箱),同时包括门店退货交接,各种退货资产的交接;包括交接过程中车辆封厢操作
1. 多样化签收模式:
逐件清点(高端商品)、整托签收(标准品)、盲收(信任度高的合作方)。
2. 资产交接:
回收周转箱(扫码登记数量)、处理退货商品(需与出库单关联)。
难点与破局:
产品设计建议:
核心价值:
难点与破局:
产品设计建议: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理解这8个环节的关键在于:到物流园区蹲点观察司机如何装货、去门店现场看收货员如何抱怨系统难用
——所有设计痛点,都藏在真实场景的细节里。
本文由 @老杨产品进化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