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似懒散,暗地努力不懈——这样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为何如此优秀?
更新于:2025-03-25 15:13:25

许多身边的学霸家长,或者高考状元的父母,都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其实没怎么管孩子,全靠孩子自己自觉。”

有些家长总是想不通,为什么别人轻轻松松就能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而自己费尽心思却似乎比不过人家。

实际上,那些家长并不是放任孩子不管,而是在该管的时候、该管的地方都做到了,并且方法得当,因此带孩子显得毫不费力。

表面摆烂,背后卷“内驱力”

内驱力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你是主动去探索这个世界,还是被动地被别人规划。

当孩子有了内驱力,写作业不再需要催促,学习会自觉努力,遇到问题虽然也会沮丧,但会想办法去解决,迎难而上。

内驱力源于热爱和兴趣。

这类妈妈看似对孩子不管,但实际上特别善于观察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对某一兴趣持续探索。

她们更懂得“偷懒”,不是用力逼迫孩子,而是点燃孩子的热情,接纳孩子的短板,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用心发现孩子的兴趣。

当兴趣发展成热爱,便会产生价值感,孩子会变得专注和自律,从而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

表面摆烂,背后卷“专注力”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学习的根本拼的是专注。”

专注力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还影响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成就。

日本脑神经专家林成之研究表明,12岁之前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黄金时期。

0-3岁注重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很多家长从小就反其道而行,习惯盯着孩子、打扰孩子。孩子玩游戏时,一会问吃不吃东西,一会问饿不饿,过早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

父母费劲不说,孩子的专注力也被悄悄破坏了。聪明的家长会偷这个懒,让孩子专心玩,轻易不打扰。

4-7岁是专注力的养成期,这是养成好习惯、纠正坏习惯的关键期,比如丢三落四、三心二意等坏习惯。

8-12岁是专注力的提升期,重点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会开始抵触父母的命令,父母要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更多的是以朋友的方式帮助孩子。

聪明妈妈都会悄悄做这4件事情,不用大喊大叫,就能培养好孩子的专注力:

1. 不轻易打扰孩子;

2. 提供专注的环境;

3.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4. 玩专注力游戏。

该管孩子的时候不管,该放手的时候不放手,想要带好娃自然比别人累多了。

表面摆烂,背后卷“好习惯”

乔布斯有句人生格言:“在人生的前30年里,你培养了习惯;在生命的后30年,习惯塑造了你。”

习惯陪伴着孩子成长,很多人感叹孩子长歪了,其实如果倒推一下,会发现是没有养成好习惯。

做事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上课三心二意,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上课专打瞌睡……

6岁之前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最佳时期:

1. 遵守时间的习惯;

2. 养成阅读的习惯;

3. 学会整理的习惯;

4. 坚持运动的习惯;

5. 早睡早起的习惯;

6. 提问思考的习惯。

也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养孩子也是这样。

我们只看到了果子成熟时,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却忘记了10年前人家已经悄悄努力了。你想把10年的劲攒到1-2年让孩子逆袭,却忘了孩子的成长大多是持续性的,而不是断崖式的。

聪明妈妈从来不看事情表面,而是抓住根本,抓大放小,不盯着孩子成绩,但紧抓孩子习惯,允许孩子哭闹,但更鼓励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看起来毫不费力。

聪明妈妈都是小时候用力管,长大了像朋友一样陪伴,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聪明妈妈都是卷自己给孩子做榜样,而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