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能得!研究:1/3糖友在50岁时有至少3种共病,少活11岁
更新于:2025-03-25 16:36:42

张大妈坐在诊室里,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她的血糖控制得并不好,这已经是她这个月第三次来医院复查了。虽然她一直觉得自己“糖尿病没什么大不了”,但今天医生的一番话却让她彻底沉默了。

“张大妈,您的血糖依然偏高,而且最近查出的高血压和脂肪肝,说明身体的负担越来越重。如果再不控制,未来可能会引发心梗、脑卒中,甚至影响寿命。”张大妈听到这里,忍不住问:“医生,这糖尿病还能引起这么多毛病吗?”

张医生叹了口气,耐心解释:“糖尿病从来都不是一种单一的病,它更像是一个‘万病之源’。根据最近的研究,超过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在50岁时,都会合并至少3种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这些疾病叠加起来,平均会让寿命缩短11年。”

张大妈愣住了。她并不是没听说过糖尿病的危害,但没想到它竟然这么严重。这场对话,也揭开了一个关于糖尿病的残酷真相。

糖尿病并发症:沉默的“健康杀手”

张大妈的情况并不特例。事实上,糖尿病并发症的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常常让患者在早期掉以轻心,却在晚期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糖尿病现状更为严峻。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3年的最新报告,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3亿,居全球之首。而在这些患者中,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身体已经开始出现其他的疾病。比如:

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和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肾病:糖尿病肾病是导致中国透析患者的重要原因之一,约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肾病。

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眼病是导致工作年龄段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发展为足部溃疡,严重时不得不截肢。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糖尿病长期控制不良导致的结果。张医生拿出一张简图,耐心地向张大妈解释:“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血糖长期过高,导致血管和神经受损。不管是心脏、肾脏、眼睛还是脚,都离不开血管的支持。当血管坏了,这些器官就会出现问题。”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少活11年?科学揭示真相

张医生提到的“少活11年”,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权威研究的结论。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会因为并发症的叠加而显著缩短。研究发现,如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或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会成倍增加。这是因为:

血管损伤:长期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导致血管壁变硬、变窄,增加心梗和脑卒中的风险。

炎症反应:过多的糖分会引发慢性炎症,进一步加剧器官的损伤。

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更容易感染,比如肺部感染或下肢溃疡感染。

更可怕的是,这些问题常常在糖尿病早期不明显,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中医智慧:糖尿病的“上医治未病”之道

在现代医学之外,中国传统医学早在古代就对“糖尿病”有了认识。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其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质虚弱有关。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言:“治未病者,上工也。”意思是,最好的医生是能够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具体到糖尿病,中医提倡通过调饮食、平心态、养脾胃来防治病情加重。

比如,传统的中药方“六味地黄丸”就常用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肾阴虚症状;而“黄芪、枸杞、山药”被认为有益于降低血糖、改善疲劳。

当然,中医的调理作用是辅助,现代医学的科学管理依然是基础。

张医生的建议:糖尿病不能治好,但可以控制好

张大妈听完医生的分析,终于意识到糖尿病并不是“吃点药、控制血糖”这么简单的事情。她问张医生:“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

张医生给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适合张大妈,也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

控制饮食,遵循“3低1高”原则

低糖:少吃甜食、少喝含糖饮料。

低盐:每天盐的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内。

低脂:避免油炸食品和高脂肪的肉类。

高纤维:多吃蔬菜、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

坚持运动,量力而行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不仅能帮助降血糖,还能改善心肺功能。

定期复查,关注并发症每3个月检查一次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尿常规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

作息规律,减轻压力睡眠不足和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血糖波动,建议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的睡眠。

药物管理,遵医嘱不要随意停药或换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

张大妈从医院回家后,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新的生活。她调整了饮食习惯,每天坚持散步,还定了闹钟提醒自己按时吃药。两个月后复查,血糖指标终于有所改善。

糖尿病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它无法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正如张医生最后对张大妈说的那句话:“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重视它。只要坚持管理,健康的生活依然触手可及。”

糖尿病不能得,更不能拖!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从现在开始关注血糖,守护健康的未来。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