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丨“陪爬”爆火背后,相关服务也需系上“登山绳”
更新于:2025-03-25 20:12:51

▢唐银

近日,山东泰安,98年女生在泰山做陪爬,月入近2万,引网友热议。当事人田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女客户收费799元,男客户收费699元,一个月平均接30单,多的单子会转出去,月入差不多2万元”。(海报新闻 青岛新闻网)

3月以来,多地回温,春暖花开,户外踏青的人逐渐变多,陪爬又火了。前有26岁小伙毕业做泰山陪爬,大概一天陪爬两次,一年赚30多万;后有98年女生在泰山做陪爬,月入近2万。听起来又能爬山又能赚钱的工作,总是让很多年轻人向往。不少人表示,陪爬就是吃的青春饭。但更多年轻人认为,我能陪爬,说明我正青春!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提供情绪价值的工作,都并不陌生。无论是陪跑、陪学、陪诊、陪驾,还是陪爬、陪游,主打的就是陪伴。这种陪伴,不仅是让人少走弯路,更快进入状态,更是一种心理和情绪上的安抚与鼓励。陪爬和“驴友”不同,“驴友”是一种双向奔赴,而陪爬更是一种单向的服务性工作,讲解、拎包,甚至按摩、背娃,只要顾客有需求,陪爬者都会尽量满足。

陪爬的火爆说明市场需求旺盛,新型服务的出现,也有了一些新场景。一方面,对陪伴服务提供者来说,要根据自身的经验、能力、时间和身体条件提前规划、量力而行,不能不顾实际而一味接单。另一方面,陪爬服务通常是当事人之间的口头约定,很可能会滋生消费纠纷。由于陪爬者与消费者多为陌生关系,定价标准和后续服务难以保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陪爬服务开始前,双方应尽量就陪爬的时间、价格、内容、责任归属等事宜进行充分协商,必要时可签订书面合同。

但是涉及“工作”,就总会有一些摩擦。服务方和被服务方互相满意,那是皆大欢喜,一旦有了纠纷,也是一件糟心事。对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发布行业指引,例如模拟实际情境,制定服务标准和合同示范文本,将该类服务纳入规范化管理,规避潜在的安全隐患和消费纠纷隐患。同时,“陪爬”从业者和平台方也应加强行业自律,明确服务范围和收费标准,减少后期争议。消费者在服务选择过程中,也应多方面评估,不仅要关注价格和情绪价值,也应擦亮双眼,强化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