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春日暖阳下,走进江苏中海桥梁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桥梁)的生产车间,只见机械臂精准舞动,激光切割火花四溅,全自动焊接机器人正以毫米级精度完成钢桥结构件的拼接。
这家成立仅十年的民营企业,凭借“智改数转”的硬核创新,不仅让传统钢桥制造焕发新生,更以“中国标准”敲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
装配式公路钢桥,也称为贝雷桥,是中海桥梁的核心产品。这种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国防战备、应急抢险等领域。过去,贝雷桥的制造依赖人工焊接,一块钢结构件上的数百个焊点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低下且难以保证一致性。
传统制造业要破局,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实现贝雷桥全自动焊接的企业。”中海桥梁总经理周建自豪地说。过去,一条生产线需要16人操作,如今,仅需3人便可完成全部流程,效率提升数倍。智能化改造减少了人为误差,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我们做的是桥梁,承载的是安全。”周建直言,公司成立以来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坚持严格的品质管理标准。
“所有主要焊缝必须通过超声波探伤,每一批次产品都要经过严格检验。”周建介绍,公司近年来持续优化制造工艺,全面推广自动焊接技术,使焊接精度控制在0.3毫米以内,产品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变革带来颠覆性提升:2022年,中海桥梁年产值仅3000万元,2024年突破1.5亿元,增长5倍。“今年我们定下了2.2亿元的营收目标,正朝着这一目标稳步迈进。”周建自信满满。
高速增长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中海桥梁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研发投入占比10%以上。截至目前,公司拥有29项有效实用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另有12项专利正在申报中。
近年来,中海桥梁的产品已出口至俄罗斯、加拿大、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外贸业务占公司营收的五分之一,未来计划提升至50%。周建说:“我们的目标是用中国标准推广国货,让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出海之路并非坦途。贝雷桥虽在全球广受欢迎,但标准尚未统一,许多国家习惯沿用美标或欧标,对中国标准存有偏见,甚至一些国际项目直接要求使用欧美认证产品。这使得中海桥梁尽管技术领先,却常在招投标中受阻。
为打破国际垄断,公司正研发跨度83米、荷载90吨的450型贝雷桥,其性能将超越国外同类产品。“未来5到10年,它会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周建透露,该桥已同步申报中、美、欧三套标准认证,剑指全球市场。
从人工焊接到机器人流水线,从“跟跑国外”到自主研发,中海桥梁的蝶变之路,正是我市传统产业“向新而生”的生动注脚。正如周建所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当智能化的焊枪点亮车间,以“中国标准”的钢桥连通四海,这家企业的故事证明:坚守工匠精神,拥抱技术革命,传统产业也能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破浪领航。(记者 陶立波)
【来源:金山网_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