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并非仅因心脏问题:警惕这5种健康隐患!
更新于:2025-03-27 16:45:59

我们都对“心慌”这个感觉不陌生,无论是自己还是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在工作、生活乃至运动后,“心慌”总会突如其来,令人感到不安。这种感觉就像是心脏在胸腔里异常剧烈地跳动,甚至每一次心跳的强烈震动都能被清晰地感受到。这不仅使人不适,还可能引发焦虑和担忧。

那么,“心慌”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会出现“心慌”?当“心慌”袭来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什么是“心慌”?

“心慌”,亦称作心悸,是一种让人感觉到心跳异常的主观体验。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心在胸腔里剧烈跳动,甚至可以清楚地数出每一次的心跳节奏。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跳是平稳而有规律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心跳会突然加快、变慢、漏拍或强度变强,这就会让人感到不适和紧张。

这种感受是由于心脏传入神经向大脑传递了连续心跳信息,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如右岛叶、扣带皮层、体感运动和体感皮层处理后,通过抑制或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形成了我们对心跳的感知。

然而,“心慌”并非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可能出现在健康的人身上,也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征兆。

哪些因素会让你“心慌”?

引起“心慌”的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生理性因素,也包括病理性因素。

1. 3种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心慌”,不必过于担心

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慌”通常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情绪波动有关。

例如,剧烈运动后,心脏需要加速血液循环以满足身体需求,自然会导致心跳加速。

情绪波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紧张、焦虑,还是兴奋、恐惧,都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速。

此外,摄入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等刺激物,也会引起心跳加速,产生“心慌”的感觉。

以上这三种由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慌”,通常无需过度担忧。只要停止引起“心慌”的因素并稍作休息,就能恢复正常。

2. 5种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心慌”,需警惕!

除了上述情况,频繁的“心慌”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健康问题,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心身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药物的影响。

①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室性期外收缩、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和ICD功能及/或编程异常,由于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导致人主观感受到心跳,引发“心慌”。

②结构性心脏病:如心肌病、瓣膜病、心力衰竭等,由于心脏结构出现问题,需要更快或更强的心跳以满足身体供血需求,从而出现“心慌”。

③心身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惊恐发作等可能导致心慌,这可能与这些疾病改变了大脑的α-2肾上腺素能递质分泌有关。

④全身性疾病:可以直接调节心脏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需要心脏增强供血的贫血、低血压、低血糖等都可能引发“心慌”。

⑤药物影响:“心慌”也可能是某些药物副作用的表现,比如血管扩张剂、抗胆碱能药物、肼屈嗪等直接影响控制心脏的神经。

了解“心慌”的常见原因,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种情况。下面的表格可作为参考进行自我对照。

“心慌”时应该如何处理?

当“心慌”突然来袭时,首先应保持冷静,避免过度惊慌。“心慌”的原因多种多样,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代表严重的健康问题,只需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即可。

1.感觉到“心慌”时,尽量放松自己,避免或停止可能诱发心慌的因素,如剧烈运动、酒精、咖啡等。2.如果“心慌”频繁发生,建议记录下每次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这些记录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了解你的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3.一般来说,偶尔发作、每次仅有数秒钟的心悸,不必过分担忧。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脏病史、心悸持续时间较长、静止心率高于每分钟100次,则应及早就医接受相关心脏检查。4.若心悸同时伴有胸痛、胸闷、手臂、颈部、上背疼痛、严重呼吸困难、头晕或冷汗等症状,请立即就医。

虽然“心慌”很常见,但并不可怕。通过正确的自我调节、记录症状、寻求医疗帮助和采取预防措施,我们能有效应对“心慌”,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记住,保持冷静和乐观的心态是应对心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