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温的波动是评估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尽管生理上的标准普遍适用,但各国在设定具体标准时却存在差异,这在实际操作中给公众带来了不少困惑和不便。
近期,一名从休斯顿出发,经荷兰阿姆斯特丹转机至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因其体温达到37.4℃,略高于国内设定的37.3℃的发热标准,而被拒绝登机回国。这名留学生提到,他之前在纽约登机时,尽管体温同为37.4℃,却顺利通过了检查。事实上,已有十多名留学生因体温略高于国内标准而遭遇类似的困境。
为何中美两国的发热标准存在差异?这背后的计算与制定原则又是怎样的呢?
人的体温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一天中的不同时段而有所波动。傍晚时分,体温通常达到峰值,而清晨则相对较低。因此,若单纯以37.3℃作为发烧的界限,那么在傍晚时分,许多人可能会被认为处于发热状态。此外,体力活动后,体温也会迅速上升。
除了时间因素外,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温也存在差异。根据临床数据,肛门是体温最高的部位,可达37.5℃,其次是口腔温度约为37.2℃,而腋窝温度则相对较低,约为36.8℃。
我国对于体温发热的标准进行了明确划分:一级为37.3-38℃,二级为38-38.4℃,三级为38.5-39.4℃,四级为39.5-40℃。在此标准下,一级和二级被视为低烧,而三级以上则被认为是高烧发热。
相比之下,美国的标准则有所不同。轻微发热被定义为38-38.4℃,中等发热为38.5-38.9℃,严重发热则为39-40℃。显然,在美国的标准中,38.5℃仅被视为中等发热。此外,美国在确定是否发烧时,还会综合考虑不同部位的体温。在医疗检查中,仅凭腋窝温度不足以判定是否发热,还需测量口腔和肛门的温度。只有当身体多个部位的体温均升高时,才会被认定为发烧。
由于这种显著的差异,量体温时自然会出现不同的认定标准。然而,许多人误以为美国提高发热标准是为了减少病人数量,实际上这一标准一直如此。
中国的发烧标准则一直遵循着170年前的经典研究。1851年,由卡尔·温德利希医生创立的体温标准,基于他对25000人、超过100万个腋窝体温数据的分析,得出人体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度,波动范围在36.2到37.5度之间。
然而,在1974年,医务人员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腋窝的温度最低,因此37.3℃的发烧门槛并不适用于口腔温度。他们建议,在测量体温时,应根据不同部位的温度进行区分。然而,在标准制定和衡量上,我国尚未做出相应调整。
与此同时,人类整体的体温水平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比了2000年以来的体温数据与19世纪的记录,发现现代男性的体温比过去下降了0.58℃,而女性下降了0.32℃。从19世纪的37度平均体温,下降到现代的36.6度。
关于人类体温下降的原因,医学界尚未有确切结论。但普遍认为,这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过去,人们为了获取食物需要付出大量体力,而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新陈代谢普遍放缓,体温自然下降。此外,医疗科技的进步减少了生病的概率,人体平均体温也维持在较低水平。有趣的是,科学家还发现,体温的降低可能有助于延长人类寿命,因为低体温状态下,身体机能的耗损和消耗都会减少。
尽管从宏观角度来看,整体体温的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趋势,但针对个体而言,体温的细微差异对身体状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由于新陈代谢速度的减缓,老年人的体温相较于年轻人会偏低。这种体温的下降不仅使得他们在气温降低时更易感受到寒冷,而且由于血管收缩,他们的身体协调性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虽然整体体温的变化在短期内可能不太明显,但确保自己的体温与年龄相匹配,对于维持身体健康状态是至关重要的。保持适宜的体温,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