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识——黑河
更新于:2025-03-29 09:45:58

黄河上游支流黑河,也称墨曲,发源于红原县岷山西麓的洞亚恰,全长456公里,年景流量为18.3亿立方米。主要流经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若尔盖县等地区。

与附近的白河同属黄河上游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大支流,其形成演变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地质构造方面,黑河所在区域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板块运动影响,地壳发生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动,形成了有利于河流发育的地形地貌。

此外,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对黑河的形成演变也有重要作用。冰期时,冰川活动塑造了流域内的地形,冰川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间冰期气候变暖,冰川退缩,降水增多,进一步促进了河流的发育。

在人类活动方面,随着历史发展,人类在黑河周边的活动逐渐增加。如农业灌溉、水利工程建设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黑河的水流状态和水资源分布,但相对于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黑河形成演变的影响是近现代才逐渐凸显的。

黑河流域面积较大,涵盖了红原县、若尔盖县等部分地区。流域海拔在3400米以上,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640-750毫米。因地面沼泽对径流的滞缓作用,基本上不会有大洪峰出现。

- 上游:从发源地至红原县境内的部分区域。此段河流穿行于高原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两岸多为高山、草甸和沼泽,植被覆盖较好,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水质清澈,含沙量小。

- 中游:在红原县和若尔盖县之间的河段。这一区域地势相对平缓,河道逐渐开阔,水流速度减缓。由于地面沼泽对径流的滞缓作用,基本上不会有大洪峰出现。中游河段有较多支流汇入,水量逐渐增加,同时,河流携带的泥沙也有所增多,但含沙量仍相对较低。

- 下游:主要是若尔盖县唐克镇附近汇入黄河的河段。下游河段地势更为平坦,河道弯曲,形成了一些牛轭湖和河漫滩。水流平稳,河面宽阔,河网交织。在枯水期,部分河段可能会出现浅滩和沙洲。

热曲河,系黑河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红原色地乡。河源海拔高程3660m。上游主要由嘎让括合、麻翁、热拉公玛、热拉嘎玛等大小支流组成。

格曲,发源于红原瓦切乡境内,向北经麦洼乡流入若尔盖县境内。红原县境内流长65公里,流域面积368平方公里。

哈曲,发源于红原色地乡境内海拔4275米的岗嘎尔。上游称哈柯,到麦洼乡境内称哈曲。由色地乡向北经麦洼乡流入若尔盖县境内。

黑河为流域内的农牧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当地的草原畜牧业依靠黑河的水源进行牧草灌溉,有助于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少量的灌溉农业提供了保障,支持了当地一些农作物的种植。

黑河具有一定的水能蕴藏量,其落差和流量条件为水能开发提供了潜力。通过建设水电站,可将水能转化为电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电力支持。

黑河的水域环境适宜一些冷水性鱼类的生长,当地利用黑河的水资源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渔业养殖。

河流及其周边区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多种鱼类等水生生物,以及河岸周边的草原植被、野生动物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场所。

黑河的原始自然景观,独占草原风光。藏族风情、山水湖泉、珍禽异兽、民族食品,吸引着无数游客。雄伟壮观的黄河九曲,第一曲便在这里,在四川、甘肃、青海享有盛名的阵扎温泉也位于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