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
一颗小小的糖丢进嘴里
一股直冲天灵盖的酸爽
酸到五官扭曲、眼泪狂飙~
直接把酸度拉满到另一个次元
接着突然口味一转,甜到发齁
这种滋味,你品,你细品……
你能想到吗?这看似享受味蕾刺激的背后,竟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
近期,一个关于“爆酸糖”的视频冲上热搜。一个孩子吃了几颗“爆酸糖”后,舌头竟然被腐蚀得直接蜕皮。
图片来源:网络
“上课犯困来一颗,工作疲惫来一颗、晕车乏力来一颗、整蛊搞怪来一颗……” 爆酸糖的酸爽暴击,让人瞬间有种冲上云霄的快感~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款让你“痛并快乐着”的网红零食,到底藏着多少“科技狠活”?
爆酸糖,到底啥成分?
(电商平台上售卖的爆酸糖截图)
随手一搜,电商平台上这类标榜酸到“灵魂出窍”的零食,评论区充斥着“面部扭曲”“酸到流泪才过瘾”等各种“魔性”反馈。
根据《GB0765-2021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其中,合格零食pH值≥3.5(防止黏膜腐蚀)。
据了解,市面上售卖的许多爆酸糖,酸度都远超食品安全标准,那么,它的酸度究竟是多少?
化学“刺客”:“酸度全家桶”
拆解某网红爆酸糖成分表,简直就是“酸度全家桶”:
柠檬酸(酸度调节剂)
苹果酸(酸味增强剂)
酒石酸(持久酸感配方)
同时,某款爆酸糖检测报告显示:
— pH值2.5(接近胃酸,pH值通常为1~2)
— 单颗含糖量≈4块方糖
— 柠檬酸添加超标12倍
可怕的是,有的爆酸糖的酸度甚至低于pH2.5,这简直是“稀释的硫酸”了。
牙齿可能更怕酸!
警惕!它破坏了口腔健康!
有了这样极具刺激性的成分配比,爆酸糖才会不断触发大脑奖赏中枢的类多巴胺反应,让你越吃越上头。兴奋刺激之下,牙齿受得了吗?
在保护牙齿方面,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少吃甜的”,但事实上,比起甜,牙齿可能更怕酸!
正常情况下,口腔的pH值在6.2~7.0之间,基本属于中性环境,而构成牙釉质的主要物质是羟基磷酸钙。
酸性物质与钙离子结合,可能使接触酸的牙体硬组织变得松散,进而产生牙釉质脱矿现象。
图片来源:网络
划重点!
儿童口腔黏膜仅有成人1/3厚度,长期大量摄入爆酸糖类强酸性零食会导致:
牙釉质永久损伤
味觉敏感度下降50%
慢性口腔炎症风险激增
网红零食琳琅满目
三招教你避雷!
说归说,但如果非想跟风爆酸糖,过过嘴瘾,那么,切记要选购正规渠道销售、有质量保障的正规产品,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的“三无产品”。
食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适量食用
适量食用,不可过量。因为过量食用可能会对牙齿、血糖和胃肠道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儿童、老人、糖尿病患者和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更要谨慎食用。
注意口腔卫生
食用后要及时漱口,以减少酸性物质在口腔中的残留,保护牙齿健康。
如果“上头”了,一不小心吃了好多...
又该怎么办?
立即处理:用牛奶、清水或小苏打水漱口 。
黏膜保护:含服少量蜂蜜。
及时就医:若2小时后仍疼痛红肿,速挂口腔科。
何止爆酸糖!我们还需要警惕的是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网红零食,也都在精准狙击着年轻群体的好奇心,然而,这些标新立异的网红零食真的安全吗?
教你三招,看穿网红零食真相!
购买零食时,尽量避免含有下述提及成分,看好配料表,牢记“三无口诀”!
1
无化学添加剂
名称含“酸”“红”“钠”字不买。
2
无游离糖“陷阱”
果葡糖浆、麦芽糖浆都是糖!
3
无反式脂肪“马甲”
植脂末、代可可脂=氢化油。
人生有百味
别让网红零食定义你的味觉审美
健康无小事
零食选择可别再 “任性” 啦!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来源: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