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对话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工业场景只是过渡,人形机器人会在家庭场景下爆发
更新于:2025-03-31 17:09:36

 编者按:人形机器人的热度,让那些幕后的企业创始人不自觉地被推向台前。这些科技新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北京商报记者专访了三位来自一线的当局者,一边是行业之内,围绕产业拐点、商业化逻辑、量产时间表等,试图去给无数好奇的旁观者解惑;一边是行业之外,聚焦科技、流量、创业,想看看科技与大众现象级“亲密互动”到底意味着什么,会改变什么,又会创造什么。

 冷晓琨(右)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张笑嫣/摄)

入行9年,2025年是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聚机器人”) 创始人冷晓琨最忙的一年,日程以半小时计。

3月26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的前一天下午,他从山东的工厂赶到北京,3月29日下午结束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圆桌讨论后,他又直奔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继续回归产业和研发,闭关修炼”。

这期间,乐聚人形机器人们也没闲着,在中关村论坛年会这个国际化舞台,它们既参与开幕式表演,又提供服务。“我们的核心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让大家接触了人形机器人,我们的产品也得到了历练”,每次说到自家机器人,他总是笑意盈盈。

从早期只有个位数的同行,到现在几百家共舞,乐聚机器人的策略没有变过:让产品在场景里升级。

“当前的工业场景只是过渡,人形机器人一定是在家庭场景下爆发。要做好打5年甚至10年持久战的准备,不要被外界干扰,因为很多技术路线还没有被确认”,冷晓琨相信量产引发质变的道理。对于行业,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降本、批量化、国产化,这些问题牵一发动全身,要相互促进,一起推进。

“谁都想做行业的执牛耳者,但现在还属于早期阶段。一家企业很难把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本体全部做下来,真正产业大爆发的时候,一定是行业大融合的时候”,他不止一次对北京商报记者说。

Q:今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实际上量产分小批量量产、大规模量产,乐聚机器人有什么量化目标?

A:今年我们预计交付1000—2000台。如果今年能到2000台左右,明年万台左右的难度就不会很大了。一旦人形机器人产量到万台,基本就可以对标新能源汽车的2013年,到那时大家的路线就会很清楚,因为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都属于大制造业。

如果只看小脑和本体,2025年确实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因为各家交付的机器人都能运动,能走路、能挥手。但真正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一定是大脑、小脑、本体三者融合的,也就是具身智能,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量产。

Q:乐聚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已经9年,对现在和未来的落地场景有哪些观察?

A:人形机器人爆发一定是在家庭场景,工业场景只是个过渡阶段,因为在工业场景下可以产生销量,会反过来对企业有新促进。

一般人形机器人公司会有两种战略,一种叫对齐主义,一种叫超越主义。对齐主义是说基于当前的技术成熟度,让产品先进市场被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打磨技术。超越主义赌的是未来5年后的技术路线,直接跳过产业爆发前的阶段,不过多考虑商业化的问题。这两种路径各有优势,乐聚机器人一直坚持对齐主义,我认为未来这两种路线一定是融合的。

Q: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红遍全国,作为早期入局的企业有什么体感变化?

A:2022年底2023年初有关部门举行座谈会,国内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只有三四家,现在已经有两三百家企业了。2025年我们已经不需要再跟客户讲解什么是人形机器人,客户会直接提诉求,我们有怎样的场景,你的人形机器人能不能干。即使实际落地和视频演示有落差,但国家明确的支持,让产业链保持开放态度,大家都知道人形机器人一定会爆发,一定会产业化。

Q:和国外同行相比,国内公司入局人形机器人较晚,中国企业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A:第一个优势是供应链,大家能快速出产品,2018年我们做第一台人形机器人时,核心零部件全部都是进口的,造价接近300万元/台。现在乐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超过90%,售价只有几十万元,这不是我们自己解决的,是供应链给我们解决的。

第二个是场景,国家和地方政府会主动帮企业找应用场景,有了场景才有机会磨合技术,这是国外完全比不了的。等于政府替企业承担了部分市场教育的成本,中关村论坛年会对乐聚机器人而言就是个难得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实打实地接触到了人形机器人,我们的产品在服务、表演过程中,也得到了历练。

Q:讨论人形机器人就免不了谈到大脑、小脑、本体的概念,未来这三者的发展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A:大脑管控制,小脑管运动,本体可以理解为硬件能力,未来这三者一定会融合。我认为未来行业最大的挑战不是具身模型的技术何时收敛,而是大脑、小脑怎么融合,目前三者是割裂的状态。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很长,每家有侧重,有的侧重具身智能模型,像乐聚机器人侧重小脑和本体部分。侧重不一的两个团队很难融合,这其中有信任与否、谁来主导的问题。也就是说,大脑、小脑、本体一定都会发展得很快,难在怎么让团队做融合,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比技术更难解决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康惠制药打开涨停板
康惠制药打开涨停板
2025-03-25 09:31:59
味全上新滇红牛乳茶
味全上新滇红牛乳茶
2025-03-25 18: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