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峡导报
近年来,多地探索父母护理假。然而,不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并不了解这一制度,存在“企业不愿放、职工不敢休”等情况。作为一项新的假期制度,父母护理假目前多由地方在相关规定中加以体现,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同时,由于假期成本分担机制不足,面临难以执行等情况。 (3月31日《工人日报》)
□唐传艳
若想让父母护理假不再是“纸面上的福利”,首先在执行上要多出狠招。当前护理假难落实的症结在于只有软约束,没有硬规定。不少地方政策使用“鼓励”“倡导”等表述,企业执行全凭自觉。当务之急,是将护理假写入劳动法或出台专项法规,明确休假天数、适用条件、违规罚则等刚性条款。对拒不执行的企业纳入劳动监察重点名单,与信用评级、项目招标挂钩;对克扣护理假待遇的行为,支持职工依法索赔。
其次,针对企业出台激励政策要更加精准。一些企业之所以抵制父母护理假,主要因为人力成本激增,尤其对中小微企业而言,员工集中休假可能影响生产秩序。破解这一困局,不能只让企业承担成本。可探索建立成本共担模式,比如对落实护理假的企业,按休假天数给予社保减免或财政补助;对模范企业给予税费抵扣、评优倾斜等激励。同时,鼓励企业创新弹性工作制,如错峰休假、远程照护等柔性管理方式,实现尽孝与生产的平衡。
破解护理假困局不能靠一方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个人等联动执行。政府部门加强政策衔接,将护理假与长护险、社区养老等服务打包推进;工会组织设立维权绿色通道,为职工争取休假权;社区发展互助养老组织,补位家庭照护力量;个人敢要打破不敢维权的心理,把推动落实父母护理假当成分内责任。只有当各方认真对待父母护理假,这项政策红利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父母护理假的执行情况,考验的不仅是企业和个人,更是整个社会。面对加速到来的银发浪潮,不能止于有政策,更要确保政策能够兑现。落实父母护理假唯有多出狠招,以更刚性的制度护航、更智慧的治理破题,才能让这项福利从“纸面”落到“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