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0块汉字砖展现东汉社会史
更新于:2025-04-02 05:05:11

本文转自:亳州晚报

亳州曹操宗族墓发掘纪录片登上央视之三——

近600块汉字砖展现东汉社会史

谒汤都字砖。
奔马画像砖。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展厅。

    董园村二号墓不仅墓葬规模宏大,墓室内同样发现了一件铜缕玉衣,专家们由此确认了墓主人就是曹操家族的发迹人——曹腾,曹嵩墓和曹腾墓的相继出土,让专家们对于曹操家族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对于曹操身世之谜的思考,为了解开这一千古谜题,他们继续对亳州城南的孤堆进行发掘,很快就在不远处的元宝坑村有了更多的发现……

    又一件铜缕玉衣出土

    考古队员们在董园村二号墓后室展开发掘,他们在泥土之下发现了大量的玉片,这个发现再次点燃了考古现场,这说明,董园村二号墓的墓主人也是穿着玉衣下葬的。在收集玉片时,一些玉片的孔洞中残留的丝线引起了考古队员们的注意。经过研究分析,他们发现这些连接着玉片的丝线的质地是金属铜,这是一件铜缕玉衣的残件。这让考古队员们更加相信,董园村二号墓的墓主人很可能就是曹嵩的养父曹腾。

    不同于曹操出生时曹氏家族的风光显赫,曹腾的家境却极度贫困,家人无奈之下,只得将年幼的曹腾送进宫中做宦官。这个决定让曹氏这个家族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公元120年,汉安帝立5岁的刘保为太子,太后亲自为太子挑选陪读时,看中了曹腾。太后认为曹腾举止得体,性格温顺,选他入住东宫,陪伴太子读书。5年之后,太子刘保即位,是为汉顺帝。作为皇帝昔日的伴读,曹腾在汉顺帝时期备受重用。汉顺帝去世后,年幼的汉冲帝和汉质帝先后夭折,在风云诡谲的皇权更替中,曹腾拥立汉桓帝刘志登上了帝位,这让他正式进入了东汉的权力中心。在汉桓帝登基之后,对襄助自己成就帝业的功臣进行封赏,曹腾因此官拜大长秋,后来又被封为费亭侯,赢得了宦官中至高无上的荣耀,曹氏家族也日益兴盛。

    按当时的规定,被封为费亭侯的曹腾,死后是可以身着银缕玉衣下葬的。为什么在他的墓葬中发现的却是铜缕玉衣呢?专家们认为,虽然曹腾死时已经封侯,但由于他是宦官,故死后并没有身着银缕玉衣,而是穿了稍低一等的铜缕玉衣下葬。在清理后室的过程中,考古队员们还惊喜地发现了一些大型玉片,经过拼接,专家发现这是一个精美的玉枕,这件玉枕长达35厘米,高14厘米,表面呈优雅的半圆弧度,两端的纹路依稀可见,玉枕的表面被精心打磨抛光过,虽然过了两千年,在灯光的照耀下,依然能够感受到玉质的晶莹与温润。

    玉枕和玉衣都是墓主人的贴身随葬品,它们的精致华贵,见证着墓主人对玉的热爱。在两汉时期,古人认为玉集天地之灵气,不仅可以锁住魂魄,还能保护尸身不腐,所以他们将玉视为可通天地的吉祥之物。这些物品的出土,为后世研究东汉丧葬制度、丧葬风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补正《水经注》错误记载

    在清理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墓中发现了很大一片、厚度有十厘米的灰烬,他们判断,这是盗墓贼对随葬物品进行的蓄意破坏。

    曹腾和曹嵩墓葬的出土,让人们领略了曹氏家族曾经的辉煌,为学者们研究东汉贵族墓葬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墓葬的出土,专家们发现,《水经注》上对曹氏家族墓地的记载并不准确。比如《水经注》上记载,曹腾墓在曹嵩墓的北面,而实际情况是曹腾墓在曹嵩墓的南面等等,根据考古队员们的实际发掘情况,专家们对《水经注》上错误的记载进行了补正。《水经注》上的记载和实际情况有出入,这种现象在亳州周边一些地方也出现过。专家推测,可能是书的作者郦道元并未实际到亳州来考察,在引用别人的记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专家随后又对位于这两座墓西北大约500米的另一座孤堆——元宝坑一号墓进行了发掘。考古队员通过墓门上方的一个盗洞进入墓室,他们发现,这是一座砖室墓,墓葬的规模很大,早期曾被盗扰过,墙壁上还残留着彩绘的痕迹,但已经残缺不全了。但考古队员们却有着另外的收获,他们在墓砖上发现了文字,而且数量很多。这个发现让考古队员们激动万分。

    近600块汉字砖全国罕见

    在已清理发掘的墓葬中,出土了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象牙雕、玉器等大量文物,但其中最为珍贵的文物当属文字砖和画像砖。这些字画砖数量近600块,在全国实属罕见。字砖内容丰富,有曹操宗族成员姓名官职、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感慨、有市井俗语和数字记录等,为考证汉代风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从书法角度看,字体多样,篆、隶、草、行、楷等兼备,在同一时期出现如此多的字体,其书法和文物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亳州曹操家族墓出土的文字砖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曹操家族及汉魏历史的实证研究上,还涉及书法演变、社会文化、民间信仰等多个领域。近年来,我市发挥文字砖资源优势,依托“曹操”主题,以字砖为主线,打造“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展”,为观众打开一扇凝望东汉政治、经济文化之门,真实地再现汉代书画艺术的神韵。“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展”被评为安徽省十大精品陈列展,目前已赴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南京六朝博物馆、张家界市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等15家单位进行巡展。

    曹操家族墓文字砖是“刻在砖石上的东汉社会史”,其价值远超考古学范畴。它们既是汉字演变的“时间胶囊”,也是解码汉魏政治、经济、文化的密钥,为重构三国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未来,随着更多文字的释读与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其学术与文化价值还将持续释放。

    (记者 路振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