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倒闭的都是“网红餐厅”?活下去的反而是最“土”的店
更新于:2025-04-02 10:11:24

当我们谈及餐饮业如何“过冬”,这里的“冬”并非指季节更替,而是当下整体消费动力不足给餐饮行业带来的严峻挑战。

从宏观统计数据来看,餐饮行业所受影响相较于其他行业,似乎还算“温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1-11月社会零售消费总额显示,汽车和化妆品的销售额同比下降,而餐饮却同比增长了5.7%。毕竟“民以食为天”,吃饭乃刚需,外出就餐至少也是刚需的一部分。

但这仅仅是收入数据,若从行业利润层面深挖,情况就大不一样了。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餐饮业利润仅1.7亿元,同比下滑88%;上海的情况更糟,甚至出现亏损。

越来越多熟悉的餐厅关门歇业,而更多餐厅为求生存选择降价。但简单的“降价”二字,远不能涵盖餐厅为应对宏观消费环境变化所付出的努力。到底如何降价?降价后能否存活?不同餐厅又面临哪些细微的挑战与纠结?为一探究竟,我们聚焦三家不同价位的餐厅,通过它们的经历,看看餐饮业的“过冬实况”。

01

高端牛排馆的艰难“自救”

有一家人均消费500-1000元的牛排馆,2021年开张。那时国内餐饮消费复苏,文旅也很火,牛排馆人均消费800-1000元,双人1999元套餐销量最高,生意红火。但随后两年,生意逐渐冷清,总经理感觉约一半常客流失,原因大概是企事业单位餐标下调、餐厅名单管理变严以及高收入人群消费收紧等,高价餐饮品牌抗风险能力本就弱。

为吸引新客,牛排馆得想办法。直接降价看似简单,却被率先排除。这类人均千元餐厅,因毛利率问题,大幅降价不可行。餐厅毛利一般占销售额50%-70%,可牛排这类昂贵菜系,食材成本高,毛利率相对低,压价空间小。要是产品服务不变直接降价,利润会受损,而且突然大幅降价,老顾客也会质疑品质。

牛排馆开始摸索策略。起初推人均400左右套餐,结果老客嫌品质降了,新客觉得价格高,与低价连锁牛排餐厅比没优势,新老客户都不认可。后来尝试人均100多的无牛排套餐,虽吸引了低价客户,可客人没吃到招牌牛排,觉得不值。

经过多次调试,如今推出的双人500多套餐效果不错。套餐里有牛排,通过调整牛排部位、减少份量来控制成本,吸引了不少三人家庭,因为不够吃还得再加菜。同时,高价套餐和菜品仍保留,毕竟要兼顾老客,而且高价餐厅翻台率低,降价也难大幅增加客流量。

在成本控制上,高端餐厅房租水电人工和装修折旧调整空间小,尤其人工成本,消费者对高端餐厅服务敏感,稍有下降感受强烈。所以只能从原材料入手,比如保证牛肉进货渠道和档次,换部位、减少熟成天数,配菜也精打细算,即便这样,毛利率还是从60%-70%降到40%-50%。目前,牛排馆只能维持品质,等待高消费客人回归。

02

人均百元连锁餐厅的“寒冬”应变之策

以西贝为代表的人均百元档位连锁餐厅,多开在城市中面积较大(三四百平甚至更大)的购物中心。这类餐厅在需求侧面临着清晰且严峻的状况。当下,购物中心客流量下滑,直接导致餐厅客流量减少;租金作为除原材料外的第二大支出,在过去一两年,多地街铺和购物中心的餐厅租金普遍上涨;消费者可接受的人均客单价区间也从过去的80-100元,降至如今普遍认为的60-80元;人们外出就餐频次也从一周3-4次,减少到2-3次。

为抓住减少的需求,西贝提出“从客单价到客单价段”概念,核心就是调整菜单,增加低价菜品。就像其招牌牛羊肉菜品曾涨到一两百块,现在推出小锅系列,像小锅牛腩单价70左右,让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有了更实惠的选择,同时保留原有菜品,这与牛排馆兼顾不同客群的策略逻辑相似。

西贝多年来重点发力儿童餐领域,如今已明确将自身定位为亲子餐厅。从配套设备到主题活动,全方位瞄准家庭用户,其称约40%用户为家庭用户。因为亲子外食需求刚性,堂食环节不可少。西贝强调儿童餐重品质而非价格,既保障了毛利率,又形成竞争优势。不过,对于主打辣味菜系的餐厅,开发儿童餐可能与特色冲突,而鼎泰丰这类清淡菜品多的餐厅,儿童餐也是重要业务。

门店策略上,西贝提升一线服务员和厨师薪酬福利,包括涨薪、改善宿舍条件、确保五险一金等,许多大型连锁餐饮也纷纷效仿。市场遇冷却涨薪看似反常,实则因为西贝主打家庭亲子路线,对服务员水平要求高,稳定人员配置才能提升服务水准。而且当下外卖利润率难保证,堂食更为关键,提升员工待遇有助于做强堂食。

从集团层面,西贝停止新项目探索。老板贾国龙此前不断尝试新的业态,像小牛焖饭项目虽盈利,但2024年也停止扩张。这是出于市场大盘考虑,收缩战线、减少风险,集中精力做强核心主品牌,这是大型企业在行业寒冬中的常见应对策略。

03

美食城档口:低价市场的坚守与博弈

在低价餐饮领域,餐饮人蔡喜庆有着独特的经历。他经营着连锁安徽板面店,一碗板面10来元,开在类似“大时代”但密度更高、价格更低的美食城档口。这些美食城多位于企业园区、写字楼附近,服务快递员等体力劳动者。北京有三四百个这样的美食城,解决了众多职工、服务人员的日常就餐问题。同时,蔡喜庆还是美食城的“二房东”,承包物业改造后出租档口赚取差价。

当下,低价市场受影响相对小,但也面临挑战。不同档口生意差异大,且整体市场有波动。消费降级使一些人认为便宜餐饮会迎来红利,美食城中午就餐人数有所增加,原本吃三四十元餐的白领,如今也接受一二十元快餐。

然而,美食城空置率却在上升,因为其与附近写字楼空置率成正比。甚至出现商家欠租跑路、美食城关门现象。以往美食城靠高人流保障收益,如蔡喜庆的档口,月租金一万,一份15元餐食,日卖200份,月流水可观,即便亏损也有限。如今为保客流量,美食城将档口租金从一万减至七八千。

同一美食城内,档口生意天差地别。蔡喜庆常遇租户求降租,即便租金降低仍有租户难维持。凭借双重身份,他帮租户调改。经多次尝试,他发现面食需求稳定且毛利率可达七八十,如做火锅、米线亏损后,才确定低价面食市场。管理细节也重要,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能加分;人力成本上,他建议开夫妻店,稳定后再招工。

蔡喜庆原本板面连锁生意不错,曾想扩张,但交流后选择收缩加盟、关不稳定店铺,投身美食城二房东生意,增强抗风险能力。面对低价市场档口间的价格战,他坚守基本毛利,不参与跌破底价活动。

通过高、中、低价位餐厅案例可见,餐饮行业应对当下消费环境各有办法。目前主要聚焦门店经营,上游供应链等话题未深入。各餐厅虽有相似举措,但具体做法和结果不同。餐饮行业分散且迭代快,如今环境加剧淘汰,如加盟乱象推高租金、降低行业净利。寒冬之下,餐饮从业者需敬畏行业、做好准备,才有望熬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