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山东人,2年去过山西18次,认为最好吃的“面”,还是这10种
更新于:2025-04-03 00:33:11

#图文打卡计划#

“我,山东人,2年去过山西18次,认为最好吃的“面”,还是这10种”

面团在案板上低语着四千年前的月光。

陶寺石磨盘磨出的何止麦粉,分明是祖先手心的纹路。

母亲揉面总说"三光"——手光盆光面光,这分明是黄河留给三晋的生存密码。

你看街角那团白雾里,刀削面跃入沸水的弧线,多像平遥古城墙上掠过的燕子。

麦香牵着游子的衣角走遍山河。

栲栳栳蜂窝里蓄着雁门关的霜,胡卜汤滚着关公故里的热肠。

寒食节柳枝上的面燕子,是介子推留在人间的魂;

腊月廿三粘灶糖的甜,藏着山西人敬神又逗趣的憨。

当五星酒店雕出牡丹面塑,谁家窗棂还歇着奶奶蒸的寒燕儿?

「刀削面」

一碗带着江湖气的三晋魂。

传说元朝时蒙古人收刀防汉人造反,十户共用一把厨刀。

某日老汉取刀不得,捡块薄铁皮削面,意外成就这“铁片飞花入锅”的绝技。

正宗刀削面得用特制弧形刀,面团揉得硬如石,师傅左手托面,右手挥刀,

面片如流星赶月落入滚汤,每分钟能削二百刀,

根根六寸长,中厚边薄像柳叶。

这面外滑内筋,软而不黏,配上秘制臊子

大同人爱用肉炸酱,太原人喜浇西红柿鸡蛋卤,

撒把韭菜花、泼勺辣椒油,最后淋点老陈醋。

热腾腾一碗下肚,从舌尖暖到胃里。

「闻喜花馍」

山西运城闻喜县的传统名点,起源于北魏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复杂,经过九道工序和100多道小工序

全手工揉捏而成,每一个花馍都是独一无二的。

花馍口感筋道,清香筋道、营养丰富,吃在嘴中,甜中带香

其形态纤巧、体量轻盈,曲线与弧度运用得较多,给人以空灵玄妙、繁而不乱之感。

造型精细、色彩艳丽、神态逼真。

「饸饹面」

粗瓷大碗端上来,热汤裹着筋道面条直往人心里钻。

这面讲究现压现煮,粗陶饸饹床子压出的面条带着手工的温度,浇头看似朴实却暗藏玄机,

炸得酥脆的土豆丁、卤得入味的豆腐,

配上自家酿的陈醋和泼辣子,吸溜一口,酸辣鲜香直冲天灵盖。

老晋商们当年走西口,行囊里总揣着晒干的饸饹面

如今这碗"家的味道"早成了三晋大地的味觉图腾,

街边老店支起三口大锅,汤雾里飘着晋中人千年不变的待客热忱。

「猫耳朵」

相传李世民行军至晋中时,百姓将面团搓成小颗粒状面食犒军,因形似猫耳得名。

这面团在巧手主妇的掌心里一搓一推,便成了波浪纹的小贝壳,

煮好后浇上西红柿鸡蛋卤或肉臊子

吸饱了汤汁的面疙瘩弹润筋道,配上山西老陈醋的酸香,

一口一个"小耳朵",麦香裹着热乎的汤头直窜脑门。

晋中人家逢年过节必搓猫耳朵,

面案上叮叮当当的搓面声,是黄土高原最温暖的烟火气。

「剔尖」

相传清末晋商走西口时,厨娘用铁筷沿碗沿剔出面条,

形似流星坠地,寓意"剔出晦气,拨来福气"

特制铁筷在面团上一拨一挑,面条如鱼儿游入滚水

煮好后浇上西红柿卤或炸酱,筋道弹牙间透着麦香,

配一瓣新蒜,酸辣鲜甜在舌尖炸开。

逢年节山西婆婆总要露一手,面盆里"嗒嗒"的敲击声,

是刻在晋人骨子里的乡音密码。

「剪刀面」

相传北魏名将花木兰出征前,老母亲用剪刀快速剪出面条为她送行,

“剪不断”的牵挂化作舌尖上的传承。

面团在沸水中现剪现煮,面条棱角分明如柳叶,裹着浓郁浇头。

西红柿酸香配炸酱醇厚,再来勺山西老陈醋,

呲溜一口,劲道弹牙间连汤都喝得精光!

晋中人家逢年过节必露这一手,剪刀起落的嗒嗒声里,

裹着山西人“剪出乾坤”的豪迈与烟火气。

「刀拨面」

这手艺可是省级非遗,老师傅抡起2.5公斤的特制钢刀,

刀刃带铁环叮当作响,一分钟能"拨"出近千根面条,

粗细均匀如琴弦,煮出来根根透亮滑溜。

浇头也讲究,肉炸酱配黄瓜丝是经典,热汤里撒把韭菜花更添鲜。

「山西拉面」

首推昔阳拉面,非遗传承三百年,面条细如发丝能穿针,

配着煎肉片卤子香到舔碗,当地人婚丧嫁娶必备,一碗面里全是人情味。

阳泉拉面更绝,汤头醇厚面条弹牙,古代皇帝都赐名“龙须面”,红白喜事压轴三碗起步。

太原龙须面细如龙须根根分明,浇上老陈醋卤子直接封神。

上党拉面乡土味浓,长治人从小练扯面,十四岁姑娘不会扯面都怕嫁不出去!

这些面里全是山西人的豪迈和讲究,

吸溜一口筋道爽滑,暖胃又暖心,不吃等于白来山西!

「拨烂子」

这碗用土豆丝裹着面粉蒸制的朴实美味,藏着晋商驼队"一锅烩"的江湖智慧。

老陈醋淋上刚出锅的拨烂子,热汽裹着麦香直窜鼻腔,

筷子一挑能拉起金丝,酸香里裹着土豆的绵沙,

面疙瘩吸饱了油脂在舌尖化开,配瓣生蒜能多吃两碗。

晋中人家常拿它当早饭,街边餐馆却总把它当招牌,

毕竟这口"山西式披萨"早被《山西面食制作技艺》非遗认证盖章,

是外地老饕们追着导航也要找的碳水核弹。

「揪片儿」

这碗面片儿自带人间烟火气,晋中老醪糟一浇,

面片儿吸饱了酸香汤汁,嚼起来弹牙又挂汁。

老师傅揪面片像耍杂技,指甲盖大的面片儿在沸水里翻飞,

捞出来浇上西红柿酱,呼噜一口面片儿,再嘬口酸汤,

额头沁出薄汗,毛孔都透着舒坦。

这手艺传了上千年,当年关公出征前都要吃碗扯面,

如今山西女婿上门还得靠这面片儿表忠心。

别小看这土里土气的面片儿,它可是山西人刻进骨子里的家常味儿。

(拍案而起)

夜来巷口面摊还亮着灯,热气腾起老高。

(晋中腔)"后生,来碗刀削?管够!"

铁片飞花入锅溅起老陈醋香,面片儿追着面燕儿在碗里打旋儿。

吸溜完最后一口,老板笑着递蒜:"咋说?美滴很?"

(眨眼)要俺说,这碗里盛的哪是面?是咱老西儿滚烫的魂!

(竖拇指)得,明儿还来闹他两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