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市屹艮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时刻。坐落在南山智园崇文园区的一间办公室里,屹艮科技的首席科学家郑家新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了该公司在电池材料研发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郑教授向记者介绍到,他们的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能够将本应耗费数月才能完成的电池材料实验缩短至几天之内,这一进展令行业内外为之一振。
郑家新形象地将传统电池研发过程与“试错法”作对比,犹如爱迪生在试验上千种灯丝材料时的艰难摸索。过去,电池材料的研发往往依赖大量反复试错,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时间漫长。而屹艮科技的创新正是用“探照灯”替代了研发人员在黑暗中的摸索。通过自主研发的AI驱动软件系统,电池材料的性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精确预测,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
这种突破性技术的核心,是屹艮科技自研的电池设计全栈平台(BDA),被誉为“电池魔法师”。这一平台的出现,可以说是电池研发领域的一次大升级。该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攻克了物理建模和数据瓶颈,将电池研发的多个流程高度协同化,使得研发人员可以像搭建积木一样,通过组合不同的材料基因来预测电池的性能。
从一间狭小的出租屋,到如今被业内巨头青睐,屹艮科技的发展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初创阶段,屹艮科技面临着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国内市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屹艮科技的国产软件被不少客户质疑是否能够与国外知名软件相竞争。但正是凭借着硬核的技术实力,屹艮科技逐步突破重围,尤其是在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逐步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目前,屹艮科技的BDA软件已经能够处理海量的核心数据,并且通过算法的不断迭代,进一步提升了处理效率。其“材料工坊”平台通过第一性原理模拟技术突破了微尺度仿真瓶颈,能够在几乎没有实验数据的情况下,精确评估电池材料的性能。如果说“材料工坊”是电池研发中的“外科医生”,那么“电芯工坊”则相当于一位“预言家”,它能够在不拆解电池的情况下,预测电池的使用寿命和衰老速度。此外,屹艮科技的“智芯工坊”则扮演着电池“健康管家”的角色,能够通过大数据识别电池的衰退规律,提前发现系统或单体电池的“亚健康”状态。
在采访中,郑家新谈到如何挑战国际工业软件的“巨头”时,语气中充满了信心。他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在电池领域的技术水平走在了全球前列。与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紧密合作,为屹艮科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支持,使得其BDA软件的算法得以快速迭代,不断完善。这不仅为电池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突破,也让屹艮科技在全球市场中逐渐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然而,屹艮科技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新能源行业。郑家新明确表示,屹艮科技未来的规划是,依托目前在电池领域的优势,拓展到更广泛的工业领域,打造各细分行业的“设计操作系统”。这无疑是一个宏伟的蓝图,但从目前的成绩来看,屹艮科技显然有能力迎接这一挑战。
回溯屹艮科技的创立,郑家新教授和他的团队从2013年开始便与北京大学的新材料学院展开了深度合作,参与攻克新材料技术难关。在此过程中,郑家新发现了一个令他痛心的事实: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亟需的材料仿真软件,几乎被欧美工业软件巨头垄断。这种“卡脖子”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因此,郑家新决心创业,在2020年底,他与核心团队共同创办了屹艮科技,目标就是打破这一技术壁垒,为中国的材料仿真领域开辟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初创阶段的屹艮科技,面临着资金、场地、人员等一系列问题。团队成员每天都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研发,办公室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空调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制冷。尽管如此,每一位团队成员的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期望。回忆起那个艰难但充满希望的时光,郑家新感慨道:“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中国的电池材料研发走到世界前列。”
深圳作为创新之城,不仅为屹艮科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其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屹艮科技在创业初期,享受到了政府的租金优惠政策,减轻了公司初期的资金压力;在搬入南山智园后,区政府在人才住房方面提供了大力扶持,为团队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的各项支持政策,也为屹艮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屹艮科技在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深圳市二等奖、南山区行业一等奖,并且成功获得市区两级的资金资助。这些奖项不仅是对屹艮科技创新成果的认可,也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劲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回顾屹艮科技从创立到今天的历程,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技术创新企业的崛起,更感受到了深圳这座城市对创新企业的包容与支持。屹艮科技通过自主创新突破了“卡脖子”技术,不仅为中国的电池产业带来了希望,也为全球工业软件市场注入了新的竞争力。未来,屹艮科技无疑将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