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脑进化真相:700万年前的选择,竟决定了今天孩子的未来?
更新于:2025-04-03 22:39:58

700万年前,人类祖先在非洲稀疏草原上做了一个关键选择——直立行走。这一决定,不仅让大脑容量暴涨4倍,更塑造了人类智能的根基。但你是否想过,今天的教育方式,正在违背这场进化的核心法则?

从生命多样性看教育的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样,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光是有真正细胞核的生物就多达870万种,哺乳动物就有5000种,猴子有几百种,老鼠将近上千种。为何如此众多的物种能在地球上存活?这便是多样性的力量。

在教育中,我们也应重视多样性。地球因色彩丰富而美丽,教育也需为孩子提供多元机会,就像金字塔不应只有单一维度,而应是多维的。就如脱口秀如今备受欢迎,它展现出与传统相声不同的魅力,其中多样的元素让大家眼前一亮。

我们不能简单地放任孩子自由发展,认为多样性无需培养和打磨。自然界的生命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理定律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我们需要创造一种营造多样性的规律和制度,例如可以规定每周五去有目的的地方学习。

700万年前的选择与大脑进化

700万年前,人猿相揖别,人类选择在稀疏草原生活。当人类在稀疏草原上站立起来,视觉变得发达,这如同进入快速的大语料学习,大脑急剧膨胀,几百万年就从猴子的300毫升脑容量发展到1400毫升。正是这样的环境选择,开启了人类智能进化的大门。

那时的人类并非只有我们这一种,有山顶洞人、元谋人,非洲也有扎德沙赫人等不同群体。最终我们的祖先在多样性中脱颖而出。

这表明,生命在不断提供多样性,而人类智能正是多样性筛选后的结果。就像养猫,在与猫的交互中,我们能从全新角度理解生命。生命多样性对人类的进化和认知发展意义重大。

见天地、爱众生、悟自己

我们常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不妨改为“见天地、爱众生、悟自己”。当我们见识到天地的宏伟,才能对生命心怀谦卑;看到造物的神奇,就会明白众生平等,进而产生悲天悯人的使命感,珍惜每一个物种。我们对动物友好,未来人工智能或许也会善待我们。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学会发问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教育有时规矩性过强,如课堂上的固定模式,这是培养工匠式的服从方式,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度,不利于科技突破。

因为如今的突破需要无中生有,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而孩子十几岁时构建的宇宙观、价值观会影响其人生观。

科学家有三个基本特质:充满好奇、不畏权威、不懂就问。幼儿园的孩子往往具备这些特点,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畏惧权威,不懂就会问老师。

但随着年龄增长,在教育过程中这些特质逐渐被磨灭。例如很多人在本科时充满好奇,读了博士为了毕业,研究视野变得极为狭窄。

我们要将这些特质重新带回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培养逻辑思维,如今很多大学恢复逻辑课,因为互联网时代存在二元对立、不讲逻辑只讲情绪的问题。

二是鼓励孩子多发问,问题越奇葩越好,像孩子对《西游记》中虎力大仙不吃鹿力大仙的疑问,展现出独特视角;三是让孩子躬身入局,通过实际情境体验学习。

想让孩子见天地、爱众生、悟自己,实现五育并举,最好的方式就是出去玩。比如爬山,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人体现德育;认识动植物是智育;爬山本身是体育;欣赏风景并通过画画等方式记录属于美育;帮忙背包等劳动则是劳育。

中国的学校不应有围墙,教室不应局限于传统空间,大学最初的本意是广场,大家聚集交流,如今却被当作象牙塔,我们应让教育更多地与社会拥抱。

AI时代的教育新思考

在AI时代,我们以往思考的是人类如何通过智力升级应对。但今天我们得到一个重要启发,要回归身体性,用身体与世界交互,这恰恰是AI难以做到的。

AI无法实现真实的物理感知,比如男性无法真正定义分娩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知。

700万年前人类在稀疏草原上的选择,开启了大脑进化的征程,而今天我们对教育多样性的重视、对孩子关键特质的培养以及教育方式的革新,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基础。孩子的未来,就藏在我们当下对教育的每一次思考和行动中。

酒本无罪,罪在人心
酒本无罪,罪在人心
2025-04-14 18: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