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听雨声?梦中听古琴?室内闻松香?
白领“足不出户”,伴着雨声、琴声、松香入眠,在一呼一吸间释放压力,享受片刻的宁静。
音乐具备强大的情绪调节功能,它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改善焦虑以及引发愉悦感。不论是听经典名曲,还是参与现场演唱,音乐都能在瞬间引发“多巴胺”的分泌,给予我们一种愉悦的享受。此外,音乐治疗也早已在一些精神卫生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我认同感和心理韧性。
《最好的疗愈:当灵魂遇见音乐》一书的作者安德鲁·舒尔曼,一位美国知名音乐家、吉他演奏家,在他57岁时身患重病,住进了伯克希尔医疗中心的急救室。就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他的妻子无意中播放了一首巴赫的曲子,这首曲子就像触及到了他的灵魂,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并赋予了他再生的力量。这简直出乎意料,谁也不会想到安德鲁的生命会被音乐拯救。
古希腊哲学认为:音乐对道德、伦理、医学以及治疗均存在积极影响。古希腊医师阿斯克莱皮娅德斯就利用和谐悦耳的声音疗愈精神错乱的病人,不仅如此,他还借助音乐的变化,或者演奏某种特定的音乐安抚顽抗的民众。
古埃及的祭司将音乐称为“治愈灵魂的良药”。
古罗马人相信,音乐可以治疗蛇咬伤,对抗瘟疫。
翻看中国汉字“乐”的繁体字“樂”,当“樂”字头上加个草字头,便形成了千百年沿用至今的“藥”,简体“药”字。远古时,伏羲先帝制造瑟埙以调理百病;三皇五帝试制竹苇并立定五音及十二律借以疏通人体之十二经;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用乐声来治病了,这也是“乐”和“药”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所以借用“乐”字来衍生出“药”字。
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音乐其实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它带给人身体和心灵上的宁静和激昂,胜过任何使人精神焕发的身体活动。在人智医学的哲学体系中,音乐疗愈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是基于对人性的扩展观点,并追溯到上世纪初鲁道夫·施泰纳 (Rudolf Steiner) 对音乐元素更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人智医学运用音乐进行疗愈的目的是激活患者的自愈能力。通过参与音乐过程,患者可以成为康复过程的共同创造者,音乐疗法可以作用于人体的所有四个层面,物质体、以太体、星芒体、“吾”组织。
音乐中蕴含的调和元素,能够有效改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共同互动中,打破了沉默的壁垒。通过对节奏和和声的把握,参与者能够借此机会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赖。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调查表明,参与音乐活动的人群享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及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让我们回想到自己的生活,或许在某个陌生的午后,打开一首旧曲,也能带给我们难以言喻的情感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