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江湖,不缺故事,也不缺神秘人。要说哪场比武最让人津津乐道,估计没人能忘了那场“华山论剑”。江湖风雨三十年,英雄好汉上华山,争的不是个虚名,而是那本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九阴真经”。一场论剑下来,五人脱颖而出,被封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合称五绝,这牌面当时可不是一般的大。
可真说这五位是当时武林的天花板,那未免还是有点草率了。世事往往不只表面光鲜,江湖水深,强者未必都露脸。有这么一位,被大多数人忽略了,他不争名,不夺利,连华山论剑都懒得参加,却实打实地比王重阳还厉害,甚至能让“九阴真经”黯然失色。他,就是那位传说中的斗酒僧。
说斗酒僧这人,名字听着就透着几分闲云野鹤的味道,仿佛比武之余还要小酌两杯,才算圆满。但他可不是个只会喝酒的和尚,他是实打实地创造了《九阳神功》的人物。如今武侠迷津津乐道的《倚天屠龙记》里,那些顶级高手,比如张三丰、张无忌、少林三渡、空见神僧,哪个不是靠《九阳神功》打出名堂?这门武学的根,正是从斗酒僧那儿发出来的。
这人之所以鲜少出场,并非武功不行,而是性格太低调,不争不抢。他没去华山论剑,也不和江湖人争锋,只是安安静静地研究他的佛法和武学。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江湖最深不可测的存在。
据说有一次,斗酒僧听说王重阳得了“九阴真经”,一时好奇,便找上门想看看这本武林秘笈。当时的王重阳是什么性格?争强好胜出了名,连自己死去的红颜知己林朝英都不放过。人家林姑娘自创了“玉女心经”,他就死命闭关三年,结果啥都没搞出来,偏偏还要在古墓里留字示威,死都要争口气。
所以当斗酒僧找上门来,王重阳自然不肯轻易示人。不过性格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双刃剑,王重阳的好胜,终究让他自己栽了跟头。斗酒僧不动声色地提议:不打不闹,咱俩比一场喝酒。看着是喝酒,实则比的是内力,是真刀实枪的交锋。王重阳咬牙答应,结果喝着喝着,他输了。
赌局有约,输了就得守规矩,王重阳这才把“九阴真经”给他看了看。本来嘛,看一眼也不至于怎么样,可谁成想,这一眼就看出了点名堂。斗酒僧一边读一边皱眉,心说这“九阴”确实有料,但太偏阴柔,讲究以柔克刚,却少了些阳刚之气,不够圆融。
于是他借着“九阴”的底子,结合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自创出一门阴阳互补、刚柔并济的新武学,这就是后来的“九阳神功”。
咱们换个角度看,谁都知道王重阳对“九阴真经”爱得发狂,谁都不肯给,连周伯通都没得传。那为什么这次他却把这秘籍借给了斗酒僧?不是因为他大方,而是因为他输了。这场酒局的分量,不容小觑。堂堂王重阳若非技不如人,怎会把压箱底的宝贝轻易示人?
再说,江湖上看过“九阴真经”的人可不少。郭靖看过,老顽童也看过,个个都把它奉为武学圣典。但斗酒僧却敢挑刺,敢说它不够完美,还能就此自创更高一层的功法。这就好比别人看了《孙子兵法》,都说高明,而他看完却觉得还可以改进,转头就写了本《超越孙子》。
武学修为到了这种地步,说他不是“超五绝”,那也真是冤枉了他。
江湖上像斗酒僧这样深藏不露的角色,其实不少。扫地僧,独孤求败,逍遥子,哪个不是隐居在某个角落,却一身本事惊天动地?斗酒僧看似醉眼朦胧,其实心里一清二楚,他没打算称霸,也不想出头,能偶尔遇个对手,来上一局斗酒,已经足够快意人生了。
说到底,这才是真正的高手风范。不是动不动就打打杀杀,不是为了个名号你死我活,而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露一手让人惊叹三年。斗酒僧这一生没留下什么弟子,也没建立门派,但他留下的《九阳神功》,却让后世无数人受益。张无忌要是没练九阳,早就命丧光明顶;张三丰那一身通天本领,也是靠它打下的底子。
从这个角度看,斗酒僧才是真正改变武林格局的人。只是他从不邀功,也从不炫耀,所以被人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也许这就是高手的另一种活法吧。不争天下第一,也不图声名显赫,只把一身本领,化为一杯浊酒,坐在山林之间,任风吹雨打,自有风骨长存。
如今再回头看那场华山论剑,不禁让人思考:真正的强者,是不是从来就不在台面上?那些名声在外的五绝,也许不过是江湖喧嚣中的五道影子,而真正撑起武林天花板的,却是那个沉默地喝着酒的和尚。
他不需要称号,也不靠名声立足,只靠一门《九阳神功》,就让江湖敬他三分。这才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真功夫”。
眼下说起武侠,可能更多人关注的是影视剧里的打斗场面,谁的招式更炫,谁的特效更炸。但真懂行的人都明白,武侠的精髓,不在光影之间,而是在那些看似不起眼,却真正影响江湖的人物身上。
斗酒僧就像藏在酒里的烈性,一口下去不声不响,却能让人热血上头。他或许早已归隐山林,或许在某处庙堂间悠然自得,但他的武学早就流传人间,成了许多人赖以成名的本钱。
现在你还觉得五绝是最强的吗?这个问题,或许值得每个武侠迷再认真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