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解读病历正确性如何?医生诊疗是否会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围绕公众关心的人工智能和医疗的种种热点问题,医疗界人士畅谈看法。
问:有网民直接将病历或病征发送到DeepSeek分析,在专业医务人员看来,这一做法是否靠谱?
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徐帆:不建议患者自己进行DeepSeek诊断并治疗。AI在短时间内尚不能替代医生,尽管部分领域例如图像诊断方面,AI展现出了很高的效率和正确率,但DeepSeek进行诊断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和应用,不具备诊疗资格。此外,多数群众并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不容易识别具体的症状体征,从而提供容易让人工智能误诊的信息。
例如,青光眼急性发作可能引起头痛,如果只告诉AI头痛,可能不容易发现是眼部的疾病。此外,诊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个性化的诊疗方式,AI对于通识性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应对个性化的调整,特别是需要丰富临床经验进行判断的情况,可能无法作出最合适的判断。更关键的是,医疗过程除了治疗本身,还需要人文关怀,是一个温暖的过程,医生还能给予机器所不完全具备的情感功能。因此,遇到疾病,还是建议到线下进行就诊。
问:医生运用DeepSeek作辅助诊断,是否会过度依赖机器?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程信息部主任肖易:需要明确的是,AI扮演的角色,目前应用的范围还只是辅助角色。对医生而言,每天的门诊量比较多,面对各类患者,AI诊断能够有效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速度,给患者带来更便捷、高效的就诊服务。但AI诊断只是利用大数据给出建议,诊断结果仍需要医生本人利用专业知识和规范的流程进行确认、判断,而不是将诊断权完全交给AI。
问: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医院如何让DeepSeek更适应中医的诊疗?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程信息部主任肖易:我们医院正在推行有中医特色的诊前、诊中及诊后患者全流程的诊疗模式。
诊前即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判断和辨析。目前行业已实现人工智能采集患者红外线体质、舌象、脉象等信息,通过DeepSeek的智能分析,可更准确地对不同体质和证型的患者进行分组诊疗。
进入专科诊疗阶段,医生给患者确认诊疗方案并治疗后,就会进入健康管理环节。人工智能针对不同类别的患者,为他们推送适合居家调理的方法,如中医特色太极拳等,人工智能还会通过系统定点提醒患者遵医嘱服药。
我们希望人工智能不仅能判断疾病,还能判断证型,如感冒、分风热感冒、风寒感冒不同证型。这些都需要DeepSeek学习医生写的病历,如将风热感冒、风寒感冒不同病程的症状分别导入大模型进行训练,这是中医特色的AI问诊。
通过对DeepSeek的培训,希望可以早日将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复制到基层各地医院使用,更好服务广大老百姓。
【来源:广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