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银和苏杰算是国内最早的一批产品经理了,他们的很多方法论、认知都是很有积累的。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和这一批产品的方法论认知,供大家参考。
昨天和纯银级别的大佬聊他做产品的方法论。恰好最近也在看梁宁老师的《真需求》,就一起聊聊和探讨下。
他的方法论主要是五部分:
能够将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并拆分成易于理解的概念,强调事情和任务的核心是什么?更便于沟通和决策。
你看哈,拢共三层:
拆解产品时,从上到下一步步拆解;做业务目标时,从下到上一步步梳理。
识别不同事物、概念或数据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关系能力抓三层 —— 用户需求、业务目标、产品策略。可以划分成:“用户业务”、“输入因素”、“实施逻辑”、“输出结果”四部分。可以梳理成四句话:
这是计算机的元规则。任何需求都可以按照这路径去梳理,输出主流程和分支逻辑流程。尤其是数据的流转路径。
最简单的方式:上游输出的内容包括哪些字段数据?哪些字段传给下游?里面的逻辑是怎么处理的?下游输出又是哪些字段?
能够将零散的信息或元素组织成有逻辑结构,使之系统化和流程化。
首先是分层梳理,可以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来建立分类体系。自上而下是从产品目标出发,根据功能清单和用户场景建立信息分类;自下而上则是从已有的内容和功能需求出发,逐步构建出反映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的结构。
同第一部分的“概念化能力”。
更底层的内容可以使用分层解耦的设计思路,将产品信息开发定义了用户层、内容层、表达层、业务层、数据层五个层级,各层聚焦用户体验的不同特征,彼此独立。分层迭代时不影响其他层的特征,只需要做关联即可。
继续拆一拆:
产品经理这五层关注的优先级:业务层 > 用户层 > 表达层 > 内容层 > 数据层。
透过现象看本质,识别问题或情况的根本原因。一定要深入理解问题,避免表面化的解决方案。
甄别问题太太太重要了。
问题是啥 —— “现状”与“目标或理想状态”的差距。可以通过一个清单来梳理(需求也可以这么来梳理):
我们在沟通和求证的时候也应该从这些情况去一一分析。后才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一个个具体实例或数据中提炼出普遍适用的原则或规则。针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本质上三层抽象:
前面四部分都有囊括抽象化能力。但是核心是,能否第一时间往这块想?抽象化的路径又是怎样?
这五块能力是对产品经理能力的总结,其实无外乎三个:找用户、找业务、找商业。
然后再结合《真需求》的一些思考:
作者:John 微信公众号:产品狗聚集地
本文由 @Joh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