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一种消费现象,饶有趣味:
去超市买东西可能花一两百,但结账时,却不愿意花5毛钱买个塑料袋。
对此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这样解释背后的原理:
“不买塑料袋不是在乎那几毛钱,而是不买塑料袋这个动作,是在把消费中的水分挤出去,挤出去的过程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掌控感。”
且买一次性塑料袋是真的方便,因而在生活其它处这种“带水分的消费”比比皆是。
这样的花销,对人生没有长期效益,它带来的快感只在当下一刻。
人生就如投资,最后收获什么,取决于你前面投资了什么。
中年以后,金钱和精力都格外珍贵,更应该高效、合理地安排。
把眼光放长远,做真正有价值的事,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01
投资身体,收获健康
有这样一个视频《人生最后十年,你要怎么过》,看完心有余悸。
因为运动,人生最后十年,有着天上和地下的差别。
运动,决定一个人清晨是穿上鞋轻松地开启一天,还是小心翼翼地从病床上起身。
运动,决定一个人是精神地对着镜子打领带,还是颤颤巍巍地扶正鼻子里的氧气管。
运动,还决定一个人是每天儿孙围绕、欢声笑语,还是冷冷清清躺在医院,身边少有人前来探望。
人生越往后走,运动在一个人身上的影响就会被放的越大。
有规律运动量的人,身体机能会明显优于同龄人。
50多岁的中年女性,不靠任何帮助完成横跨马六甲海峡的挑战你能想象到吗?
刘叶琳今年54岁,周围人这个年龄,不是疲于工作,就是忙于照顾家庭。
身体也会因常年劳累,大大小小的毛病早已见怪不怪。
但她却能完成一个又一个,对身体来说超强度的挑战。
身体健康程度完全可以和年轻人媲美。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长期游泳。
这份对身体的长期投资,回报给刘叶琳的远比想象的多很多。
人到中年,生活环境面临着随时动荡的风险。
才发现身体健康是所有一切的前提。
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自己的身体。
如果把你拥有的所有资产一一罗列,你仅有的两样不动产就是:
健康的身体,还有头脑里的学识。
除此之外,都可以说是暂时被你拥有。
金钱也好,名誉也罢,存在太多变数。
唯一不欺骗你的,就是你自己的身体。
02
投资习惯,收获自律
很多人想变得自律,但列下计划,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既羡慕别人的自制力,又痛恨自己无法坚持下去。
其实自律没有那么难,自律应该是很轻松的。
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知道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
当你为了回应内心的声音而投入精力时,你会自然而然养成习惯,并变得自律。
杰克·威林克曾在海豹突击队服役了二十年。
之后因为超强实力,有段时间西海岸所有海豹突击队都由他负责训练。
这种特殊经历,让他自然而然形成了某种习惯。
退伍之后的杰克·威林克,某次去朋友家做客,还在朋友家睡了一晚上。
早晨8点朋友准备喊他起床时,才发现杰克·威林克已经起床读了4个小时的书。
杰克·威林克自己解释:
“因为之前在突击队的经历,内心习惯对周围的环境保持高度警惕。
而坚持早起,会有种所有事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
于是为了内心的这份安宁,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习惯养成后,生活状态自然就会自律起来。
如果能和每一个自律的人聊聊天,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好习惯。
乔布斯说过:
“在人生的前30年里,你培养了习惯;
在生命后30年,习惯塑造了你。”
生命是一场单程票,路上你积累什么样的习惯,最后就会到达什么样的终点。
人到中年,想要变得自律:
需要你有好的睡眠习惯,早起早睡;
需要你有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晚上读几页好书;
需要你有好的做事习惯,今日事今日毕……
自律的路,往往由好习惯铺成。
把时间花在培养自己身上,这才是聪明的人生。
03
投资家庭,收获亲情
思想家歌德说:
“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郭晶晶不管是为人,还是家庭经营,在“豪门”里面都算一股清流。
不仅是她,霍启刚作为郭晶晶的丈夫,也一直在践行“把家庭放在首位”的原则。
郭晶晶生产之后,霍启刚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抽空往家里跑,给妻女做饭。
如果碰到晚上有应酬,中间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也会回趟家看看孩子,然后再接着出去。
自退役后,郭晶晶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了家庭。
霍启刚没有把这一切当作理所应当。
他心疼妻子,所以一有时间就回家做家务、陪孩子,和妻子共同分担,对孩子言传身教。
他会陪着妻子、带着孩子在周末去农村稻田插秧,让孩子体验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
他会在晶晶前去东京奥运会做评委时,把家庭这个大后方照顾好。
因为给家庭投资了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一家人总是和和美美。
人到中年,才深刻发现,在外面称兄道弟关系再亲近,都可能因为利益冲突彻底翻脸。
当你无法提供价值时,很多人都会慢慢疏远你。
若有一天自己变得潦倒,接纳自己的或许只有亲人了。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知道,生命中哪些人才是最重要的。
把时间花在这些人身上,才是最不会后悔的“投资”。
04
投资头脑,收获眼界
曾国藩提倡通过读书,拓宽眼界。
他曾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平日里的他,读的书种类也很多,不仅有历史书、词章,还有各种经世之学。
这些书籍,不仅带给曾国藩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待世界万千。
投资届传奇大佬芒格是出了名的爱读书。
无论出差还是聚会,他都随身携带书籍,他认为:“我手里只要有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孩子们笑他是“长着两条腿的书”。
他各种类型的书籍都有所涉猎,既有经济学、投资学,还有心理学、生物学,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了他的认知边界。
他喜欢看名人传记,他觉得能和亚当·斯密、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些“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让自己受益匪浅。
这样广泛的阅读面,让芒格能洞悉人性,也能从更高的站位进行投资。
任何一个行业,最后拼的都是知识。
你在读书上花多少时间,就会得到多少回报,翻过的每一页书,都在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人生的每一次阶层跃升,都是知识带来的叠加效应。
用知识赚钱,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走通的捷径。
中年以后,如果你仍想在未来活出一番风采,一定不要忘记投资自己的头脑。
决定一个人超过其他人的关键因素,一定是脑海中高于其他人的眼界。
眼界不同,想问题的思路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最后的结局就会不同。
随着年龄变大,身外之物都会贬值,但一个人脑子里的见解反而会越来越有价值。
▽
人到中年,少做无用功。
每周定期投资身体,收获无价健康;
每日坚持投资习惯,收获自律生活;
一心一意投资家庭,收获可贵亲情;
长期不移投资头脑,收获独到眼界。
把自己的资源用到该用的地方,减少人生的“水分”,这才是聪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