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减少而肌酐升高,你的肾功能究竟如何?
更新于:2025-04-06 11:07:23

尿蛋白是慢性肾病早期的一个“预警信号”,一旦出现意味着可能你的肾小球等肾细胞出现了问题。同时,它作为肾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肾衰竭直接相关,因此不容忽视。

血肌酐是肾功能损伤后的产物,通常在肾病中期阶段才会出现,看似与尿蛋白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如果尿蛋白长期丢失会导致肾衰竭,从而引发肌酐升高。所以,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无关。

但是有些患者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尿蛋白减少了,但血肌酐却越来越高。

这究竟是肾功能好转了还是恶化了呢?

其实,尿蛋白和肌酐反映的是肾病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的升高机制有所不同。

比如,尿蛋白降至0.8克可能是好转的表现,但若同时肌酐升至300以上,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导致治疗方向偏离,药物效果不佳。

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两者升高的原因有何不同。

首先,最显著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尿液指标,另一个是血液检查指标。

我们来看看蛋白质是如何流失到尿液中的。

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量的蛋白质会进入尿液中,每天的尿蛋白量应低于0.15克。这是因为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蛋白质无法通过滤过屏障,因此不会大量流失。

但如果超过0.15克,达到1克、2克甚至更多,说明滤过屏障受到了破坏。当肾小球滤过膜(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或受损后,大分子蛋白质就会漏出,形成蛋白尿。

导致滤过屏障受损的原因包括免疫炎症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系膜细胞增生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内压升高等,这些都会导致滤过膜损伤,使蛋白质不断流失。

因此,控制和消除尿蛋白的根本方法是改善免疫炎症、清除免疫复合物,并修复受损的肾小球和基底膜,这是防止肾小球硬化和肾衰竭进展的关键。

再来看看肌酐升高与尿蛋白有何不同?

肌酐是一种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肾小球毛细管自由滤入尿液中。作为一种代谢产物,它被排出体外不仅不会伤害肾脏,还能减轻肾脏的代谢负担。

如果体重保持稳定,那么肌酐的产生也基本恒定。一旦肌酐水平上升,首先要关注的是肾脏排泄功能是否出现问题,因为肾脏滤过排毒能力下降是肌酐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于肌酐升高的问题,关键是纠正受损肾单位的血氧供应,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脏血流,以维持其排毒能力。

由于两者升高的原因不同,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也会有所区别。

所以,即使尿蛋白降低了,但肌酐升高并不矛盾,且肌酐持续升高表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功能损害加重,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肾脏和促进排毒。因此,在不同阶段,肾病患者需要关注的指标是不同的。

以常见的IgA肾病为例:

在IgA肾病早期,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尿潜血阳性;随着炎症活跃,开始出现尿蛋白。控制尿蛋白流失及血压对于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如果能将尿蛋白控制在0.2克以内,可以显著减缓肾衰竭的发展速度;而如果尿蛋白持续超过1克且未能有效控制,五年内发展至肾衰竭的风险极高。因此,无论是在哪个阶段,这两项指标都非常重要。对照检查一下,你的病情控制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