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这座节奏飞快的城市里,1986年的春天,一个名叫杨幂的小姑娘降生在一个平凡家庭。她没有星二代的光环,也没有天赋异禀的出身背景,有的只是那双总爱盯着电视屏幕发呆的眼睛和心里一团跃跃欲试的火苗。
小时候的她,最爱做的事就是模仿电视剧里的人物,一会儿是侠女,一会儿是公主。家里客厅成了她的小舞台,沙发垫是城墙,遥控器是宝剑,演得比真格的还认真。父母虽然在体制内上班,离文艺圈十万八千里,但看着她这么爱演,也没泼冷水。日常家长会后总是多问一句:“老师,我们家闺女最近话剧演得怎么样?”
到了初中,高中,杨幂始终是学校文艺汇演的台柱子。一次年级合唱比赛,她为了演个台词不超过十个字的小品角色,足足排练了两个星期,连语文作业都耽误了。老师虽然发火,最后还是在演出当天偷偷坐到了第一排。
真正走上“这条路”,是在2005年。那一年,杨幂19岁,参加了《超级女声》的选拔。虽然没能走到最后,但从那以后,她像是被这块舞台“点了穴”,再也放不下了。签了经纪公司,从跑龙套做起,开始了最初几年无人问津的日子。
演小角色的日子不好过,拍戏多是深夜,出场不超过三分钟,有时还要自己贴假发、化妆。跑通告像打仗,时常一早出门,深夜回家,脸上的粉底都能抠下一层。有人说她戏不多,她就默默回家看剧本练习。有人说她不出彩,她就一遍遍地照着镜子改动作、调语气。连当时剧组的灯光师都说:“这小姑娘肯吃苦。”
直到2011年,一部叫《宫锁心玉》的古装剧把杨幂推到大众面前。剧里,她饰演聪明又倔强的晴川,一双大眼睛说起话来又灵动又有力。这部剧在卫视播出时,收视率屡创新高,网络点击量也飙升破亿。从此,杨幂不再是“那个谁”,而是观众茶余饭后的“晴川姑娘”。
人火了之后,杨幂并没有一头扎进舒适圈。反而在演员身份之外,又悄悄开始了“斜杠人生”。她试着出歌,虽然唱功离专业水准还有段距离,但态度认真、诚意满满,粉丝听得挺带劲儿。后来参加综艺节目,观众才发现这个银幕上的“冰山美人”,私下竟然也能插科打诨、接地气得很。
几年的锤炼之后,杨幂开始进军幕后。她不满足于只在台前演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尝试做制片人,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剧集。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到《扶摇》,她不只是主演,背后还有她在创意、选角、拍摄各环节上的决策参与。
当时的娱乐圈,不少女演员选择在事业巅峰期结婚生子,或是淡出公众视野。而杨幂反其道而行,不仅没有放慢脚步,反而跑得更快了些。她一边拍戏,一边创业,还兼顾着时尚圈的曝光和代言合作,堪称“拎得清”的典范。
在时尚界,杨幂也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她穿啥火啥,从“机场穿搭”到“红毯造型”,总能成为热搜常客。不少女孩翻她的微博看穿搭图,照着她的风格买衣服,就像学生临摹范本,连发型都要一样。媒体干脆封她为“行走的种草机”。
除了衣品出众,杨幂在商业上的眼光也让人佩服。她投过剧、投过综艺,甚至还参与了直播带货的浪潮。在大家还在摸索短视频怎么拍、流量怎么转化的时候,她就已经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开辟出一条“明星+产业”的融合之路。有人笑她是“戏子转商人”,她却不动声色地用成绩打脸:工作室一年营收过亿,旗下艺人资源不断,连业内资深人士也要刮目相看。
眼下,她还没有停下脚步。那些关于她的新剧、新项目,正在逐步落地,也许不久的将来,观众会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她的身影。故事仍在继续,没有人知道会如何落幕,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戏,她演得还远没到谢幕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