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这几天,许多人选择走进陵园,祭奠逝者,缅怀亲情。但在香港薄扶林郊野公园的山道上,却出现了一家四口的身影,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不是因为他们穿得特别,也不是因为他们刻意张扬,而是因为他们在人群之中安安静静、轻轻松松地走着,一路说说笑笑,既像在登山,又像在上课。这家人不是别人,正是郭晶晶和霍启刚,还有他们的一对宝贝女儿。
这条路,可不是什么小区后面的散步小径。薄扶林水塘的环山路线,说白了就是一场考验脚力和耐性的拉练。成年人快步不停都得走上五个小时,走慢点还得加一倍时间。可郭晶晶夫妇不慌不忙,还能边走边教孩子认识植物,讲解地貌,一副“把大自然当教材”的模样。有网友感慨:“别人清明上山是带纸钱,他们家是带着知识点和满满的爱。”
大多数人带孩子出门可能就图个放电、拍拍照,可这对夫妻不一样。爬山路上,郭晶晶一身运动装,素面朝天,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反倒更显自然。脸上的笑容和眼神里的温柔,让人觉得她活得很通透。年岁在她身上没留下疲态,反倒沉淀出了几分笃定和平和。
在那光线透过树叶洒下的瞬间,两个孩子也成了山间的小精灵。大女儿霍中妍已然初长成,一举一动透着端庄;小女儿霍中怡则活泼跳脱,走几步就东张西望,好奇心旺盛得很。有网友说,这一家人像从童话里走出来的,风轻云淡,却又温情满满。
很多人听到“豪门”两个字,脑子里先浮现的往往是名牌包包、香槟派对和保姆成群。但郭晶晶和霍启刚却总是让人“破防”。他们穿的是普通运动鞋,背的是朴素的背包,手上牵着孩子,眼里装着风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不声不响地给了很多人启发:真正的富足不是浮在表面的金光闪闪,而是藏在日子里的一点一滴。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写道:“这才是身教的力量,不是拿学历吓人,不是用金钱压人,而是和孩子一起出汗、一起走路、一起成长。”这番话,说得朴实,却说到了点子上。很多人以为亲子教育得靠课外班、靠辅导书,但这家人用行动告诉大家,其实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
当然,这趟山路也不只是“走马观花”。从沿路的照片来看,山路不算平坦,时不时还有陡坡和碎石。可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脸上都没有抱怨的痕迹,反倒是越走越有劲,像是在享受每一步的挑战。有不少网友调侃:“家里不是豪门,是耐力门。”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眼神里多了一种底气,那不是张扬,而是一种知道“我可以”的安然。霍启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几张照片,文字不多,但满满的感慨和温度让很多网友点赞连连。不少人留言说,这才是真正的家庭幸福,不靠摆拍,不靠剧本,靠的是日常的陪伴和共同经历。
细看这对夫妻的相处也挺有意思。郭晶晶不是那种喜欢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帖帖的妈妈,反而更像是一个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朋友。而霍启刚,则在一旁默默护航,时不时地鼓励女儿,像极了那种既温柔又有点“傻爸爸”属性的父亲。两人偶尔对视一笑,或在山间停下来看一只蝴蝶、一朵野花,生活的诗意就在这些细节里流淌出来。
如果说这场徒步之旅有什么“热搜体质”,那大概就是因为它太“反差萌”了。一边是被视作“国民跳水皇后”的郭晶晶,另一边是港圈有名的霍家少爷。可他们却不摆架子、不搞排场,只是在节假日里默默和孩子走一段山路。这种简单纯粹的方式,也许比千言万语更能打动人心。
不少人感慨,如今很多家庭一到假期就是“补课”、“鸡娃”,哪里还有什么“陪伴”?可这家人偏偏给出了另一个选择:走出去,走进自然,走进彼此的世界。说到底,家庭教育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场投喂,而是一次又一次共同面对难题的过程,是在一条不太轻松的山路上,彼此陪伴,彼此守护。
值得一提的是,霍启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提到,家庭教育是他特别重视的一部分。他希望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面对困难,学会感受美好,也学会敬畏自然。听起来这话有点理想主义,但你看到他们带着孩子徒步五小时,停下来讲解山间的植物和动物时,又不得不佩服这份“说到做到”的诚意。
而郭晶晶呢,她从不把自己当成公众人物在塑造形象,她更像是一个活在当下、认真生活的普通妈妈。她曾在一场活动中说:“陪伴孩子成长,比赢得金牌更重要。”或许正因为她有过高光时刻,所以更懂得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瞬间。
这次的清明假期徒步,乍一看像是一场普通的家庭活动,可细细一品,里头藏着的东西就多了:有耐力的较量,有情感的流动,也有亲子间看不见却牵得很紧的那根线。很多人可能会问:这样一场活动值不值得登上热搜?答案是,它不需要热搜来定义价值,它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生活的展现。
再回到那条薄扶林山路,在花香和鸟鸣里,那一声声“慢点走,小心脚下”,一段段“这里以前是个水塘,后来修成了步道”的讲解,不就是我们每个人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吗?我们总以为教育是教室里的板书,是作业本上的红勾,其实,更多时候它是一次并肩走过的路,是一段大手拉小手的时光。
眼下,关于这次徒步的照片和小视频还在社交媒体上悄悄流传。人们从中看到的,不止是一个明星家庭的“生活照”,而是一个个父母努力靠近孩子的身影,是一份份日常生活里流淌出来的温柔与坚定。
至于接下来这家人会不会再出现在别的山头,或者下一次会不会把“山路课堂”搬到海边或乡村,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清明,他们用脚步丈量了陪伴的分量,也用心意诠释了“家庭”的含义。而对于看过他们故事的我们,又会不会也重新思考,下一次假期,是否也该换种方式,走一走那条“属于我们”的山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