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三百多农民端上“会飞的饭碗”
8年来他们利用无人机完成喷药等农业作业500多万亩
黝黑的皮肤、腼腆的性格,农民无人机飞手叶永玉一大早开着改装的货车来到麦田,他熟练地架起机器,不到一小时便完成了600亩麦田的喷药工作。
创业8年来,朱梅楠和他的“一粒粟”培养出了200多名叶永玉这样的农民无人机飞手。8年来飞手们完成喷药、施肥等各项农业作业500多万亩(次)。
文/片 刘震 曹婧雯 青岛报道
农民飞手“飞”全国
一年能赚20万
41岁的无人机飞手叶永玉是青岛胶州市胶西街道大行村人,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术,他下学之后就一直在工厂上班。“我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一个月赚4000多元,种着地上着班,也挺好,没想到还能靠无人机赚钱。”叶永玉说。2018年,他看到本地企业青岛一粒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招募农用无人机飞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
学成之后叶永玉便开始了兼职为农田喷药、施肥的工作,一辆改装的厢式货车,装载着两台无人机、一台发电机和一个水箱,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卸车、装药、启动、悬停……叶永玉熟练地向记者展示无人机喷药的全过程,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600亩麦田的喷药工作。8年来叶永玉累计完成各项农业作业20余万亩(次),后来干脆辞职做起了全职飞手。“喷一亩地收费大约5元,现在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0万元。”靠着精湛的技艺和小小的无人机,叶永玉已经实现了“买车买房”这一目标。更可贵的是,他变得更加自信,“农民都能玩科技,还有什么不可能?”
从无到有
培训无人机飞手200多人
今年36岁的朱梅楠大学毕业后一直跟随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一次前往黑龙江省做项目的过程中,朱梅楠看到了全程机械化为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自那时起,他便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冲动,他要把科技带回家乡。
2017年,朱梅楠回到老家青岛胶州,成立了青岛一粒粟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农用无人机。彼时,全国农用无人机总数刚过千台,正处在从无到有的关键阶段,借着时代东风,“一粒粟”的无人机业务迅速走出山东,扩展到内蒙古、广西、四川等8个省份。同时,无人机数量的快速发展面临另一个问题,那便是飞手数量极度缺乏。
于是,从2018年起,朱梅楠开始培训无人机飞手,并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多年来,“一粒粟”已累计输送国家认证农民飞手200余人,其中有叶永玉这名“大师兄”,也有60多岁的村文书,他们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
“一个农民学会了操作无人机,但是赚不到钱还是不行,于是在培训飞手的同时,我们也不忘搭建平台。”朱梅楠说,也是从2018年起,“一粒粟”开始研发无人机智慧农业服务系统——一粒粟无人机植保服务平台,大家给他起了一个更通俗的名字:滴滴喷药。
作为国内首个植保无人机服务的C2C平台,“一粒粟无人机植保服务平台”将企业、飞手和用户连接起来,有需求的用户可以线上下单,飞手可以线上接单完成服务。目前,该平台已有签约飞手300多人,累计进行各项农业作业500余万亩(次)。农忙时节,飞手日收入水平可达3000元,大量飞手年收入突破10万元,帮助农民累计增收1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