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点
更新于:2025-04-07 07:58:24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一鸣惊人源于背后的扎根

《人民日报》: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大模型、脑机接口、智能网联汽车……最近,不少企业和产品跑出了亮眼成绩。社会关注、众人振奋,很正常。我们在赞叹和振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创新何以可能”的底层逻辑。没有哪个爆款,产生于偶然、起势于瞬间,它们都是基于热爱与坚持,离不开孜孜以求和全力以赴。“要做好作品,必须打磨,时间是省不了的”,于是有了“哪吒闹海”。不是因为有天赋,而是十几年“在做同样的事情”,于是有了国产游戏的“黑神话”。“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于是有了“杭州六小龙”的出圈。一鸣惊人的背后,恰是在默默无闻的日子里深深扎根。为一飞冲天欢呼,更要为沉潜笃行喝彩。支持创新、赋能创造,须有“只争朝夕”的干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

捕捉年轻观众的“文化味蕾”

《光明日报》:近年来,一批戏曲赢得了年轻人的芳心。青春版《牡丹亭》连演20年,培养了一批年轻观众;江苏昆剧院通过“老带新”模式创排《瞿秋白》,将党史叙事融入水磨腔,该剧巡演时00后观众达41%;以京剧文化为主线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展现梨园百态与非遗技艺,年轻观众占比突出,其中,19岁至24岁观众占比高达50.39%,25岁至34岁观众占22.27%;黄梅戏《寂寞汉卿》融入现代元素,让观众大呼黄梅戏也可以这么时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戏曲,年轻人既渴望在《新龙门客栈》的武侠江湖中寻找侠义精神,又乐于在《浮生六记》的园林实景中感悟文人雅趣,这种文化认同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复活,也是在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本报记者 朱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