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拉松从一项极限运动演变为中产阶级的“精神符号”,却又因高昂的参赛成本、商业化的裹挟,逐渐成为一场“钱包瘦身快于身材”的消费狂欢。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春季全国马拉松赛事参与人次超500万,但背后却是越来越多中产跑者的焦虑:“月薪两万,已经跑不起马拉松了”。
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马拉松的爱好者,今年1月份,刚在厦门跑完马拉松回来,一点点计算着这一趟的费用:报名费200元,来回机票2000多,住宿费1000多,姜母鸭100多,海鲜大排档几百块,土笋冻、沙茶面、沙茶肉串——越往后算,支出名目越跑偏,仿佛变成了厦门美食盘点,零零碎碎算下来,一共花了五六千元,“这跑个步也不便宜啊”。
很多人理想中的跑马是出个报名费,顶多再加上来回路费,跑完走人,既锻炼身体,还支出可控。但现实情况是,人一到目的地,单纯的跑步就变成来都来了,转一转吧。所在城市要是有朋友约出来见一面聚个会,聚会吗,吃饭必须的,消遣再算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实现跑个“穷马”,钱包就在游山玩水中一点点被掏空。
翻看社交平台,顺利完赛的跑马者们,一边分享自己的成就感,一边感叹,“比起身材,瘦身更快的是钱包”。有人到香港跑马,假都请了,干脆把澳门也去了,“港澳一趟下来,一周花了一万多元”;有人粗略估算了一年跑马的开销,居然花了五万多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人晒出一整墙的马拉松奖牌,懂点门道的人立刻评论,“指定烧了不少钱”。
每场比赛,都会有赛场摄影师抓拍,这是不少女跑友最期待的环节。
每次比赛前,我朋友都会买好几套好看的运动套裙,精心搭配,还会提前两个小时起床化妆、做造型,“一切为了出片”。看到好看的照片,肯定要买下,有时候遇到出片多的时候,十几张照片打包买走,“也得几百块”。
比赛前,人人都想把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回过头来发现,“跑马到处都是刀刃”。
报名费是第一笔,装备也省不下——“跑表必须心率爆表,跑鞋必须碳板带闪电,运动服必须骚到被交警拦”,而对于老江湖来说,比赛主打社交属性:“跑完42公里不炫火锅,对得起刚燃烧的卡路里?”,跑友聚餐AA账单比配速更刺激。
2011年时,国内马拉松赛事还只有22场,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跃升到600多场。2019年是马拉松赛事数量的巅峰,全国进行的各类路跑赛事已多达1164场,几乎每天都有3场马拉松在进行。
而且,这几年马拉松抽签比完赛还难——中签率越来越低,也直接催生了赛事黄牛,有人在二手交易平台中公开放出各类马拉松赛事的名额,据说最高上海马拉松甚至炒到了5000元以上,相当于报名费的5倍了。
马拉松赛事所在的城市也会迎来“泼天的富贵”。
为了推广马拉松比赛,很多地区都拿出了“绝活”,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美食。今年的柳州马拉松,直接把螺蛳粉当作赛时补给,主打“最臭马拉松”。武汉马拉松,除了提供面包和水,还推出了小龙虾、热干面,“爆改自助餐”。顺德马拉松摆出一排烤鸡当作补给,有的选手从32公里拿鸡腿,一直吃到终点,马拉松变成“42公里流水席”。
无锡马拉松还推出了“购房大礼包”,凭借马拉松的参赛证明,在无锡买房能获得3万到8万元不等的补贴。
当马拉松被赋予“毅力”“健康”等标签,成为中产标榜生活方式的工具。本科以上学历跑者占比超60%,企业管理者、机关职员构成主力,他们通过奖牌、社交媒体“晒图”寻求认同。
当马拉松被资本重塑为“高成本竞赛”,其健康与精神内核逐渐异化。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跑者年均花费1.1万元,半数外地参赛者单次支出近4600元。
对于一场知名度不断上升的马拉松赛事来说,赛方、品牌方、专业运动员似乎都是赢家,但比赛支出的每一分的钱,最终的买单者还是普通的跑马者们。
马拉松的终点不应是钱包的瘦身,而是个体在生活节奏中找到平衡。或许正如姚明所言:“跑步的权利属于所有人,无需被装备和成绩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