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易
重庆国际生物城园区。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4月8日,巴南区发布消息,重庆国际生物城作为生态环境部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首批园区,将在全国率先开展对生物医药领域10个类别需编制环评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免于环评的改革试点,通过简化环评审批管理程序,优化企业环保服务环境,助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10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印发《重庆市优化环评分类管理园区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国际生物城)》(以下称试点方案),重庆国际生物城入选重庆首批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园区。
据巴南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鲜思伦介绍,试点方案重点对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行业环境管理标准等环境准入要求,并且经核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未突破试点园区允许排放量的项目,不再办理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手续(即免于环评)。试点政策实施后,单个项目落地周期将压缩至少3个月,节约企业相应资金成本。
位于重庆国际生物城的重庆仝干医疗科技有限公司HepAssis2®生物人工肝产业化基地项目(以下称仝干项目),是国内首个以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生物人工肝项目。如按照常规环评审批程序,该项目需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经过公示、审查等众多环节,企业投入费用也较大。
试点方案实施后,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立即指导企业借助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APP,精准核实项目准入符合性,第一时间完成试点申报材料填报工作。在试点方案印发的次日,仝干项目就搭上了政策“首班车”,成为全市首个受益于免于环评政策的建设项目。
“免于环评政策不仅为我们节约项目投用的时间,还有效节省环评费用,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重庆仝干负责人王尉表示。
据了解,试点方案重点选取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中,涉及生物医药领域的3个大类,10个细分类别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开展免于环评审批试点。
试点方案的实施,将有效提升重庆国际生物城的招商竞争优势,更精准、高效吸引相关领域企业落地。“我们将用好改革试点政策福利,主动服务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能级加快跃升。”国际生物城公司副总经理于建军表示。
下一步,重庆国际生物城将讲好“试点园区”“免于环评”的招商故事,将政策支持转化为招商优势,以试点涉及的生物医药产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专业实验室、研发(试验)基地等企业为重点,推动一批优质项目加快落地。(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