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平原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居两湖盆地(也称湖北盆地)里两湖平原的南部,北部与湖北的江汉平原相接。
狭义两湖平原:两湖指两个湖泊,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 — 湖北省洪湖平原,又称云梦平原。
广义两湖平原:两湖指湖北湖南相连的地带,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 — 湖北省江汉平原,一起的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
洞庭湖平原主要由长江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输入的泥沙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
整个平原总面积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部分152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湖北部分3580平方公里,占19%。
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是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海拔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堆积阶地。
先秦时期洞庭湖平原属云梦泽的一部分,是长江和汉水交汇灌注成的一个大湖,洪水季节一片汪洋,枯水季节化身无数大小湖泊。
秦汉至魏晋时期荆江主泓道逐渐向南摆动,东晋永和年间,荆江南岸形成景口、沦口二股分流汇合成沦水进入洞庭湖,湖泊的淤积过程开始加速。
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九穴十三口”形成,穴口大量分流长江洪水,使洞庭湖呈现明显扩涨之势,“八百里洞庭”一词开始在诗文典籍中出现。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针,荆江北岸穴口尽堵,南岸保留太平、调弦二口与洞庭湖勾通,洞庭湖继续扩展,到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近代以来因藕池、松滋相继溃口,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大量泥沙倾积湖内,加上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
洞庭湖平原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有“亚洲候鸟天堂”的美誉,同时湖泊中鱼类资源丰富,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以鲤科为大宗。
平原热量丰富,水域广阔、土层深厚,土壤自然肥力较高,为理想的粮、棉、麻、水产和蚕丝的重要基地。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总产量占湖南省的31.20%,棉花产量更是高达湖南省的83.24%。
洞庭湖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容纳了湘、资、沅、澧四水及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的来水,多年平均径流量达3000多亿立方米,为区域内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平原及周边地区蕴藏着一定的矿产资源。如岳阳地区的华容县有丰富的高岭土矿,其储量大、品质优,是陶瓷、造纸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此外,临湘市的白云石矿也较为丰富,为建材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这里有岳阳楼、君山岛等著名景点。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遐迩。君山岛景色秀丽,有众多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此外,还有以湿地生态景观为主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观鸟、赏景的好去处,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洞庭渔歌是渔民在生产劳作生活中形成的水泽文化现象,是渔民宣泄情绪、倾诉情感、传承记忆的方式;
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从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等多种表现形式。
洞庭湖平原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物产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