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因撞击施工隔离带后爆燃,三名乘客遇难。这起事故如同一颗石子投入舆论的深潭,激起层层涟漪。多地高速公路随即挂出“慎用智驾”的提示牌,仿佛智能驾驶成了马路上的“定时炸弹”。然而,当我们剥开情绪化的外壳,会发现这起事故远非“智驾背锅”那么简单——技术、人与规则的协同缺失,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从“辅助”到“全权”的鸿沟
据了解,小米SU7搭载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本应是驾驶员的“好帮手”,却在关键时刻成了“猪队友”。事故数据显示,车辆在碰撞前2秒发出风险提示,1秒后驾驶员接管并转向,但最终仍以97km/h的速度撞上护栏。这显然暴露了当前智驾与人驾之间的两大硬伤:感知能力的“盲区”与接管机制的“鸡肋”。
比如,L2级系统依赖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识别路况,但对施工路段的锥桶、水马等临时障碍物却“视而不见”。小米SU7的AEB功能明确标注“不响应此类障碍物”,而事故路段恰因施工设置了这些路障。换句话说,系统能识别前车、行人,却对施工改道这种“突发状况”束手无策。这就像一个只会做数学题的学霸,遇到生活常识题却一头雾水。
即便系统发出警报,驾驶员能否在1秒内完成接管并正确操作?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的研究显示,72%的智驾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接管后的2秒内。高速场景下,1秒的容错率几乎为零——这相当于让一个普通人突然从“躺平”切换到“百米冲刺”,难度可想而知。
技术有短板,但人更不可忽视。
事故中,驾驶员在1秒内接管并操作,却未能避免悲剧,这背后折射出两大问题:对智驾功能的过度信任,与应急能力的严重缺失。
尽管行业规定L2级系统需驾驶员全程监管,但车企在宣传中常玩“文字游戏”。小米SU7的NOA系统被包装为“高阶智驾”,却未明确标注其辅助属性。这种模糊宣传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系统能“自动驾驶”,从而放松警惕。
而部分驾驶员对智驾功能存在“路径依赖”,甚至在试驾部分带有高阶智驾系统的车型时,因分神未及时接管导致碰撞。这背后是人性深处的惰性,当机器能代劳时,谁还愿意时刻紧绷神经?然而,智驾系统并非“万金油”,一旦遇到突发状况,驾驶员的“手忙脚乱”便会暴露无遗。
技术有短板,人有惰性,规则的缺失则让这一切雪上加霜。当前,智能驾驶领域的法规尚不完善,车企、驾驶员、施工方的责任边界模糊,导致事故发生后各方“甩锅”成风。
而在L2级系统下,驾驶员仍是安全第一责任人,但具体责任如何界定?超速、分神等行为如何追责?这些问题在现行法规中尚无明确答案。这导致事故发生后,驾驶员常以“系统误判”为由逃避责任,而车企则以“驾驶员未接管”为由撇清关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真正避免,用户因过度信任智驾而发生事故的风险呢?
首先在作者看来,车企需强化智驾系统的动态环境感知能力,例如通过高精地图实时同步施工信息,让系统提前“预判”路况变化。同时,完善接管机制,延长预警时间,并通过方向盘震动、语音提示等多模态交互提升驾驶员警觉性。这就像给系统装上“第六感”,让它不仅能“看见”,还能“预知”。
其次,立法机构需尽快完善智能驾驶领域的法规,厘清车企、驾驶员、施工方的责任边界,这一点过去包括广汽冯兴亚、何小鹏等车企高层都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例如,明确车企在系统设计缺陷中的责任,规定驾驶员在L2级系统下的具体义务,以及施工方在道路管理中的责任比例。这就像给各方划定“跑道”,让责任不再“踢皮球”。
最后,车企需思考“自动驾驶”到底有没有对用户产生误导性宣传,在必要时需明确标注功能边界,并强制培训应急操作。同时,通过定期推送安全案例、开展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驾驶员的应急能力。这就像给消费者打“预防针”,让他们既享受技术红利,又保持敬畏之心。
写在最后:敬畏技术,更需敬畏人性与规则
小米SU7事故不是智能驾驶的“原罪”,而是技术、人与规则协同不足的缩影。在车企加速推进“智驾平权”的今天,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技术价值,也不能盲目乐观忽视现实短板。
智能驾驶的未来,不应是“技术狂欢”的独角戏,而应是“技术、人与规则”的交响乐。唯有通过技术迭代、法规完善与公众教育的同步推进,才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安全的“护航者”,而非舆论的“背锅侠”。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安全不是营销口号,而是需要全行业用敬畏之心践行的底线。”在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