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毕加索的异乡人》:他从未被接纳,却留下最动人的艺术
更新于:2025-04-11 00:38:04

从1900年踏入巴黎,到1973年在法国穆然小镇辞世,毕加索在法国生活多年,留下无数名作,却始终未成为法国公民。为什么他在抵达法国的第二年,就被警方登记在册?又为何法国扣押了他近700幅立体主义作品,一扣就是十年?

这些曾鲜为人知的问题,随着译林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传记作品《名为毕加索的异乡人》,终于浮出水面。

据悉,该书作者安妮·科恩·索拉尔耗时多年,走访奥赛博物馆、法国国家档案馆等32家机构,解读信件、居留证、审讯记录、房租凭证、入籍申请、警局档案等一手材料,描绘出一个身处文化冲突与政治夹缝中的艺术巨匠。她呈现的毕加索,是一个长期被调查、被误解、被排斥的“他者”。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披露了一份编号为74.664的“S”级绝密档案。“S”级代表的是法国警方主动监控的对象的危险等级,通常意味着此人被视为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令人震惊的是,作为艺术家的毕加索也赫然在列。安妮正是从这份尘封的档案出发,为读者描绘出一个不一样的毕加索。

在这些密密麻麻的监控记录中,毕加索的每一次迁居、出境,乃至他与友人的通信、在咖啡馆的随口言谈,统统被记录在案。在本书摘录的档案资料中,还能看到这样的描述:“他的法语说得很差,几乎没人听得懂。”“这个外国人完全没有资格入籍。此外,依据上述情况,从国家角度看,他必须被列为高度怀疑的对象。”

在书的尾声,安妮带读者走出巴黎的档案馆与画廊,走进阳光灿烂的法国南部——那个被她称为“地中海王国”的地方。这里是毕加索晚年真正的归属。在那里,他不再是警局的对象,不再是“现代主义大师”,而是一个与陶工并肩工作的老人,一个用泥土与火焰讲述神话的人。

他放弃了首都,放弃了北方,也放弃了艺术殿堂的光环,选择了地方、手工与生活。这一转身不是逃避,而是回应。他选择成为一个介于“公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存在——一个超越国籍、语言、等级、边界的外来者。他用陶盘取代画布,用工匠的语言重建艺术信念,用融合多重文化记忆的方式,回应他一生未被法国真正接纳的“异乡人”身份。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苏静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