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自严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上周给一个职场人士做了一次职业规划的辅导,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围城》里说的那句传世经典: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婚姻有围城效应,其实求职也有围城效应,有些职业看着很光鲜,但跳进去做了,发现远非想象的那么精彩,于是怀疑当初的选择,甚至后悔入错了门。
我这次做的咨询辅导就有类似的围城效应。一个在财务行业做了二十年的资深财务人,觉得在外企的平台已经看不到上升空间,去民企又怕适应不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此时正好被一则行业培训的广告所吸引,看到了一条清晰明了的下半生职业路径:做一个Free Lance的财务咨询师。
Free Lance是自由职业的意思,除了咨询时间以外,其他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既可以通过咨询获得收入,又有大把自由掌控的时间,陪陪家人,旅旅游,想想都美。
结果,不菲的学费缴了,一年认真学习之后也拿到了机构颁发的证书,然后呢?然后就出现了“围城”里那熟悉的一幕了。
他发现第一次去客户公司做咨询,面对客户提出的痛点问题,他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不是人家培训机构忽悠他,人家也介绍了几个咨询项目,实在是自己力不从心,于是跑来问我是不是该重回职场找个工作。
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的你回到一年前再来看这个要不要做咨询师的选择,你会怎么选?
他沉默了许久,想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好方法。
于是,我给他分享了面对选择机会时我自己总结的一套方法论,具体而言,是一条思路,一个方法,以及由此可以获得的一项能力。
01
一条思路
最低可行产品MVP
每个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辞了职去做自由职业者,这类选择的成本会更高一些。
为了避免陷入“舍了孩子,狼却没套到”的坑,可以套用产品经理常用的MVP思路。
MVP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打造一个最低成本的可行产品,来试水市场,如果不行,可以迅速回撤,调整方案另辟蹊径。
这个MVP的关键是中间的那个V字,Viable,可行产品。
很多IT产品经理都是通过这个思路来选择技术方案的。先将核心功能做出来,客户满意之后,才将边缘功能逐步优化。产品经理在面对多种选项时会把最拿手、最有市场价值的原型产品做出来,从客户端获得快速确认。
类似的,照着MVP的思路,我让他构想了这样的一个演练场景:
将自己最拿手的专业经验做成一个培训课件,比如“企业如何降本增效”的一门课,去试讲给一些潜在客户听,如果他们没有拍手叫绝,那么说明你最拿手的东西都打动不了客户,你需要重新考虑当下的选择。
02
1个方法
Walk-through
Walk-through是审计行业的一个专业用语,就是以一个典型事例为模板做穿行测试。
比如被审计公司声称员工社保从来没有少缴漏缴过。你可以盲选10个员工号,找来员工的工资单,然后一一查验,缴费基数中有没有漏掉加班费,员工离职的那个月是否正常缴交,诸如此类。
同理,这位朋友的选择也可以用walk-through的穿行测试来加以验证。
为了让他找到感觉,我给他写了下面一份清单,就以一个典型的制造业最常见的现场问题做穿行测试。
很多公司利润上不去是因为流程复杂造成的各种资源浪费,作为咨询师,你得在复杂的流程中迅速抓住主要矛盾,而抓主要矛盾的一项关键能力就是会通过数据统计找到关键问题。
比如以80/20的帕累托最优法则,快速锁定造成80%浪费的那20%部分非增值活动,很可能是前三项浪费就造成了公司80%的资源浪费,然后聚焦这三项活动做改善就行了。
新品迟迟不能上线,很多时候是市场部与生产部、设计部目标不统一造成的各自为政,使得部门无法形成合力,而目标不合一往往是矛盾的KPI考核指标造成的。
这时,作为咨询师,你得有组织管理上的几把刷子,比如用OKR取代KPI来改良考评机制。
士气上来则是一个文化问题,比如太多的老员工想躺平,这个时候你就要帮客户设计一套变革方案,比如用科特的“领导变革八步法”的模型来分解并定义各个步骤的关键措施,比如面对有重大历史贡献但不思进取的老员工该怎么处理的问题,你得调用一些诸如“骑象人错觉”“集体无意识”之类的心理学知识为企业做一些量身定制的变革方案。
我的这位朋友听了统计学帕累托法则、心理学集体无意识等概念后立刻明白了,这些东西他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运用了。
于是,对于自己误入“围城”的经历也多了一份感悟:自己还没有做好成为一个管理咨询师的准备。
上面的这个练习就是一个典型的穿行测试,通过这个穿行测试让他看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广博的管理知识做支撑,是很难做好管理咨询的。
财务咨询貌似聚焦于财务专业的,但没有一项财务结果是脱离业务流程、企业文化或管理制度上的某个漏洞或问题凭空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