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要读书”,听过一个非常好的答案:
一个人如果不看书,那他的价值观就由他身边的人决定。 因为他没有别的输入途径,只能模仿周边的人,或者慢慢去被环境所改变。 周围流行什么就跟随什么,永远找不到自己。 就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你曾经读过的书,哪怕内容不记得,但它依然留存于言谈举止间,于气质里,于那胸襟的高雅与精神的辽阔里(此段引用于网络)
它如同舒适向上的阶梯,是治愈的良药,是启迪智慧的良方,是唤醒心智的道法。
这些道理是不爱读书的人一辈子体会不到的。这些感受是从来不读书的人永远体味不到的。
所以,与其跟孩子说干巴巴的大道理,不如带孩子多读读书。
通过读书孩子们自己就能总结出来很多道理。
就拿工作来说,没大量读书体验的孩子,对工作的看法就停留在课本中学习过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读过书并有生活经验的人则很早就知道工作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他们知道,读过书且读书很好的人会被安排到相对干净舒适,福利待遇比较好的地方工作,这工作相对清闲,晚年还有丰厚退休金,也有医疗方面的保障。
他们也知道那些没有读过书,也没有生活特长的人,很多时候只能靠力气吃青春饭。他们大多数时候做比较辛苦,待遇上没有保障的工作。
当然他们也知道世界没有绝对,也有特例。
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他出身贫寒,早年为地主放牛,没有正式读书机会,不出意外的话,他一辈子就是个放牛娃。
可在那个乱世,好多因素逼着他从一个小人物走向大人物。
众多因素中,读书成为他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原本只能靠放牛过活的穷孩子,在17岁入皇觉寺后,通过抄写佛经、云游见闻接触文字,开始识字。
他读过的书,提升了他的见识,眼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在其“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统领下,天资聪颖,运气又好的朱重八(朱元璋原名),顺利度过每一次难关,最终称王称帝。
他称帝后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更加勤奋刻苦学习,并令文臣为其讲解经史,尤其重视实用性知识。后来朱元璋亲自撰写《皇明祖训》《御制大诰》等名垂千古的作品。
以上两个故事告诉大家,读书是大多数人变厉害的武器。当然读书并不只是只指学学课本上的内容努力考个好成绩,而是指持续性博览群书。
当然我们要读书但也不能只死读书,而是在大量读书后将书中的内容加入深度思考后,用于社会实践,这样才能让理论转化为能力,这时候遇到合适机会可能逆风翻盘。
所以,如果孩子不知道读书的好处,那就让他们先把书读起来,然后在书里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