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历史遗迹如何有效链接?这场学术研讨聚焦“文化遗产当代转译”
更新于:2025-04-11 02:54:05

“博物馆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非文明的冷藏库。”日前,由敦煌当代美术馆主办的“穿越时空的回响:当代艺术与历史遗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长阳创谷C4·创谷剧场启幕。

10余位学者与艺术家共同围绕艺术创作与历史遗存、展览策略与时空观念、时间性与“时代错置”等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探索文化遗产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搭建情感共鸣

“策展虽源自西方概念,但在中国有着独特的转化。古代‘策’字寓意动力、方向、激励与智慧,策展正如编纂历史,将不同艺术品与观念串联,推动艺术的延续与发展。”首场圆桌讨论中,策展的哲学命题被重新解构。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以《策展与共情场域:如何通过展览激活传统与当代链接》为题,提出:“策展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与当代的二元对立,搭建情感共鸣的桥梁。”他引用黄永玉的话:“美,很易消逝,艺术的使命是挽留。”

上海博物馆展览部主任褚馨以《艺术展览策划的当代性思考》为题,探讨了传统博物馆如何融入当代艺术元素。她分享上海博物馆近年来的多个展览案例,如“金字塔之巅”展利用沉浸式技术重现古埃及,“对话达芬奇”展则让意大利超跑与中国书画同台,呈现东西方工匠精神的对话。

周诗岩

历史建筑的动态生命力成为另一焦点。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周诗岩以辽代建筑为切入点,揭示了历史遗迹的 “动态生命力”。她通过对比天津独乐寺观音阁与山西应县木塔的结构,指出辽代建筑融合游牧与中原文明的复杂性。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研则以17世纪基歇尔的《中国图说》为例,剖析了跨文化图像翻译中的“时代错置”现象。

链接传统与当代

在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艺术的生命力既源于对历史地层的深层勘探,也依赖于打破学科壁垒的勇气。

在“艺术史与理论中的‘时代错置’”圆桌讨论上,周诗岩以阿比·瓦尔堡的“死后生命”理论破题,指出艺术作品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其不断跨越时空的“迁徙与重生”。在他看来,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仍激发当代想象,恰印证了“创造力瞬间”的永恒价值。

吴洪亮则以“无边界策展”回应,以上海博物馆东馆为例,强调打破传统与当代的隔阂。“当齐白石水墨与新媒体装置并置,观众不再追问‘古今之分’,而是直接感知美的共振。”

褚馨坦言,传统展陈模式正被“共享文化空间”理念颠覆,“六千座博物馆中,无藏的‘空壳馆’倒逼我们重新定义何为‘真遗产’?是文物本身,还是它激发的公共对话?”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以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为例,展示了将406件文物、5座复制洞窟与43件现当代艺术作品并置的沉浸式叙事。

策展人郭小力通过分析多位艺术家实践,阐释了文化遗产在当代艺术中的创造性转化。“徐冰的《天书》通过伪汉字重构典籍形制,既致敬于活字印刷的传统,又以‘无意义书写’挑战文化符号的权威性;蔡国强的《天梯》则将火药这一古代发明升华为连接宇宙想象的当代仪式;张晓刚的《大家庭》符号隐喻、王广义的《东风・金龙》对工业遗产的重构,以及彭薇通过装置对敦煌龛式结构的转化等创作案例,都展现了历史与当代艺术的对话。”

艺术家庞海龙以“宅生记®”项目为案例,展示了通过装置艺术、影像记录与社区互动重构历史场域的方法论。他在上海瑞华公寓,通过居民口述史与装置艺术重现文化名人生活场景。“历史空间的活化需打破线性叙事,让居民成为历史的共同讲述者。”

从左到右为:范白丁、吴洪亮、禇馨、周诗岩、陈研、鲁明军

回归工匠精神

复旦大学教授鲁明军犀利指出,当代艺术面临“双重祛魅”——技术碾压下先锋性的消解,与资本裹挟中创作尊严的流失。“若艺术必须‘活着’,或需回归工匠精神。”

艺术家刘建华的《日常·易碎》系列成为例证——陶瓷的脆弱性与历史裂痕对话,材料本身即是一场无声宣言。刘建华分享了其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实践,将宋代官窑瓷片与激光雕刻结合,创作《残器》系列。“陶瓷既是文明载体,也是时间容器。《残器》的破碎与重构,呼应了敦煌壁画历代叠加的视觉特征。”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谢晓泽以《想象、重构与创新:我的敦煌藏经洞计划》为题,系统梳理了其自2017年受美国敦煌基金会邀请进驻敦煌研究院以来的跨学科实践。通过毫米级三维扫描技术对壁画物质痕迹的精准捕捉,结合曼陀罗数学规律与书法笔势的数字化转译,既重构了佛教哲学中的空间秩序,又以动态光影技术模拟历史层积的消长过程。

杜晨艳

敦煌当代美术馆馆长杜晨艳回溯美术馆的学术使命,“自2024年11月开馆以来,始终致力于‘敦煌文化的当代表达’。”其首展“境象敦煌”通过数字技术、跨媒介创作与沉浸式展陈,将千年文明遗产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了实践范本。

敦煌当代美术馆即将启动“弦外之音”系列讲座,该讲座将以每月一次、全年十二场的形式持续进行。杜晨艳表示:“未来,敦煌当代美术馆将持续搭建对话平台,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历史遗产与当代艺术的交融并非终点,而是开启全新叙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