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这回是真的下了点功夫,瞅准了咱们日常办公和社交的缝隙,往PC端投了一把“技术重拳”。
原来只能拿手机才能发朋友圈,现在电脑也能搞了,不仅是发文字那么简单,照片、视频通通都能传上去。你点点鼠标,写两句话,就能把生活近况甩上去。想谁能看谁不能看,权限也能随心设定,简直跟手机版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谁用谁知道。
你要是一个经常盯着电脑的人,或者手机整天静音找不到的主,这更新算是把你从烦躁边缘拉回来一把。尤其那“提醒谁来看”的功能,轻轻一点,想让谁“围观”一下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过去光能看不能发,现在直接让你动手操作,连刷带发一步到位。
而且,置顶朋友圈这个设定一出,有点像给你常挂念的记忆贴上了书签。总有些人,总有些事,你想看一百遍,它就能在那儿待着,点开就是。不像以前,得翻到手抽筋才能找到那条你格外想看的内容。
再说看朋友的朋友圈,那是人情味最浓的地儿。不用再掏手机、输密码,一开电脑,点几下,就能看看他今天去哪浪、昨天吃了啥、最近心情好不好。有时候一个表情包也能看出他在笑,还是在假笑。科技真是让我们离“知心人”又近了一步。
讲真,这波PC端的更新,其实也照顾到那些“鼠标党”和“键盘侠”。手机屏幕再大也没电脑屏幕来得痛快,一张照片在手机上看看糊成一团,在电脑上一放,细节都能看出鼻毛来。说白了,就是想怎么操作怎么来,方便得很。
深色模式也来了,夜里不想被白屏亮瞎眼的老哥老姐们,这回总算有了盼头。你点一下,界面就跟换了件黑西装,看着更舒服,不晃眼,气质也稳重不少。尤其是在灯关了的卧室里,谁不想一边葛优躺,一边刷着不会伤眼的界面?
字体调节也很人性化,有些人天生视力不佳,看字得眯着眼,这回终于能放大放小自己来,不用再死盯着一两个像米粒一样的字瞅半天。对于老年用户或者有特殊需要的群体,这种改动虽小,但真心实在。
还有默认翻译语言这个设定,也让人眼前一亮。你和国外朋友聊得火热,一点消息一跳出来,系统自动翻,省得你再打开翻译软件东拼西凑。谁说科技冷冰冰?在这种小地方体现出来的体贴,才是真正让人觉得“用心”。
现在咱们说说实际使用中感受到的小变化。有朋友平时做自媒体,更新内容就得快准狠,过去手机上打字不顺手,视频传输又慢。这回用电脑搞定一条朋友圈推文,不仅打字效率飙升,还能同步视频剪辑软件里的内容。效率翻倍不止,操作起来也顺手。
更别提一些职场人士,工作时候用电脑比手机用得多。一边开着会议软件,一边顺手发条朋友圈,显得既高效又生活气息十足。毕竟,人不能一整天都被表格和汇报压着,偶尔发个段子,晒个午饭照,也算是调剂。
当然,也有用户在用新功能时发现一些“小尴尬”。比如翻译功能有时候略显机械,偶尔翻出来的意思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从技术角度讲,这种小问题完全能通过后续打磨解决,更新版本多试几次,总归会好起来。
至于有些人说这波更新没啥大动作,那恐怕是你还没细细感受。如果你每天和电脑打交道超过八小时,那你一定能发现它确实在一步步贴近你的使用习惯。换句话说,这不是一场视觉上的花架子,是一次从“能用”到“好用”的进化。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更新时间点也很微妙。刚好赶在不少人换新设备、整理社交账号的春季节点上。很多人趁机清清旧联系人、理理社交关系,而朋友圈这个“秀场”,本就是关系温度计。能不能随时管理,直接决定了你社交“出镜率”的高低。
不少用上新功能的用户也开始分享自己的“发现”。有人用它发了场景感满满的旅游图文,有人晒了办公日常,有人甚至用朋友圈做了招聘广告。一点一滴都能看出,这更新让原本拘束的PC端多了些人情味和灵活劲。
当然,微信这步棋还没走完,后面怎么继续完善,能不能听见用户更多声音,还得看他们的后续动作。不过从目前看,这波改动确实是一种信号:微信不只是想留住用户,更是想留住每一个细节中的体验感。
这年头,能把细节做得这么讲究的软件,已经不多见了。微信这一出手,不求惊天动地,却也默默为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