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产品经理:在AI时代重新定义自己
更新于:2025-04-13 09:59:11

在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重塑了产品管理的基础能力,还导致岗位需求的细化和多样化。本文通过一位产品经理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在 AI 时代,产品经理如何应对行业变化,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深圳南山的深夜,键盘声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陈薇盯着屏幕上改了七版的PRD文档,右上角的弹窗突然跳出:“某大厂裁员30%,波及多个产品团队”。她摸了摸咖啡杯,凉意传来——这已是她本周第三次收到类似推送,而电脑里还躺着未完成的用户调研报告和排期满满的需求评审会。

手机震动,大学室友发来消息:“我转做B端产品了,现在对接制造业客户,居然发现车间大叔们比用户画像更难搞。”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让陈薇想起三年前那个在咖啡厅聊创业的下午:大家争着讨论“用户增长黑客”“裂变玩法”,如今却在不同的赛道上重新摸索。

当“产品经理”不再是“万能标签”

行业的变化像一场静悄悄的地震。

  • 技术正在重塑“基础能力”:曾带过陈薇的老领导如今在AI公司做产品架构,某次聚餐时感叹:“现在招产品经理,不懂点prompt工程,连和算法团队沟通都费劲。” 某教育公司实测数据显示,AI能自动生成80%的需求文档,但剩下20%的业务逻辑校验,成了区分初级与资深PM的关键。
  • 岗位在“分裂”中生长:大厂的岗位JD越来越细——“数据产品经理需要懂用户分群模型”“AI产品经理需熟悉大模型训练边界”,而中小公司更青睐“能扛业务闭环”的全栈型选手。陈薇记得去年面试一家跨境电商时,老板直接问:“你能搞定东南亚支付合规吗?会看财务报表算ROI吗?”
  • 35岁危机的“新解法”:前同事阿林在34岁那年转做医疗SaaS,每天泡在医院观察医生问诊流程。“刚开始觉得自己像外行,后来发现把AI诊断系统和临床路径结合,比做C端App更有成就感。” 他现在的薪资比大厂时涨了40%,但手机里存满了医学术语的备忘录。

那些没被AI取代的人,都在做什么?

陈薇参加过一次线下PM沙龙,发现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人,身上都有这三种“反焦虑特质”:

1. 从“功能执行者”到“价值翻译官”

在某新能源汽车公司做产品的同学分享过一个故事:当工程师坚持“增加自动驾驶算法复杂度”时,他带着团队去调研了50位车主,发现“雨天自动切换低速模式”比技术参数更能打动用户。“现在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技术语言翻译成用户能感知的价值,再把用户痛点转化成研发可落地的方案。” 这种“翻译能力”,让他在公司架构调整时,从边缘岗位跻身核心业务线。

2. 在“细分领域”建立不可替代性

有位做了8年C端产品的姐姐,转型做宠物行业SaaS时从零开始学供应链。“别人觉得我跨界亏了,但我发现宠物门店老板需要的不是复杂的管理系统,而是能算清楚‘今天卖了多少罐猫粮、库存周转率是否健康’的简单工具。” 她设计的轻量化系统现在服务300多家门店,成了细分赛道的专家,猎头电话反而比以前更多。

3. 用“解决问题”替代“完成任务”

陈薇曾目睹过一个失败项目:年轻PM按流程做完用户调研、画完原型,上线后却无人问津。而接手的资深PM只做了一件事:每天蹲在用户群里看吐槽,发现“注册流程太复杂”背后是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担忧。调整后,转化率提升了60%。“以前觉得产品经理是‘画原型、写PRD’,后来才明白,核心是‘找到真正的问题,并推动解决’。”

比“抗焦虑”更重要的,是“找到锚点”

陈薇最近开始尝试两件事:

  1. 每周和不同行业的PM喝咖啡:有做硬件产品的,有转做投资的,甚至有去创业做小程序的。“发现大家都在迷茫,但也都在各自的领域找到新机会——有人靠懂跨境物流成了稀缺人才,有人靠数据分析能力转型数据产品,甚至有人辞职开了咖啡店,用产品思维设计用户动线。”
  2. 把“焦虑”写成备忘录:她在手机里建了个文档,专门记录每天遇到的“具体问题”:比如“今天和开发吵架,是因为没提前对齐技术实现成本”,“用户说功能不好用,其实是引导流程有漏洞”。“写着写着发现,大部分焦虑都源于‘没把事做细’,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在积累底气。”

结语:AI时代的“产品经理”,到底该是什么样?

那天在沙龙上,有位从业十年的前辈说的话让陈薇印象深刻:“以前我们总担心被AI取代,但AI其实在帮我们筛选——那些机械性的、可标准化的工作,本就不该是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真正的产品经理,应该是‘技术与人性的桥梁’,是‘商业逻辑的解读者’,是‘能在混沌中找到破局点’的人。”

深夜回家的路上,陈薇看着手机里的行业报告:2025年AI产品经理需求增长45%,B端解决方案专家薪资溢价60%。这些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变成了具象的可能性——可能是某个制造业工厂里,产品经理在和工人讨论如何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可能是某个医疗场景中,PM在协调算法团队和医生,让AI更懂临床需求;也可能是某个创业公司里,有人正用“小而美”的产品解决细分痛点。

焦虑从来不会消失,但当我们把目光从“行业变化”转向“自身成长”,从“完成任务”转向“解决问题”,就会发现:所谓的职业护城河,从来不是某个证书或技能,而是持续理解用户、定义价值、推动落地的能力。就像那位转型医疗SaaS的前同事说的:“与其担心被AI取代,不如想想,AI能帮我们把哪些事做得更好?”

毕竟,技术会变,岗位会变,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永远是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才是对抗焦虑的终极答案。

本文由 @掠蓝蓝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什么是机器学习?
什么是机器学习?
2025-03-28 08:01:21